藝域漫遊_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 展出地點:義大利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 展出時間:2015/10/31~2016/1/31

西元16至18世紀是西方科技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航路開拓與世界一體觀念逐漸形成,促使西方傳教士紛至遠東傳播福音。特別是清代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宮廷內,聚集一批來自各處、各有專長的西方傳教士。他們引進自鳴鐘、望遠鏡和科學儀器,也參與宮廷藝術的製作,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中西文化交流。本展區藉由「職貢圖時光廊道」,引領觀眾跨越古今,進入郎世寧身處的時空環境,感受清代東西文化交會後所孕蘊而出的嶄新多元氣象。

職貢圖時光廊道

「職貢圖時光廊道」 「職貢圖時光廊道」取材自清代謝遂(活動於乾隆年間,生卒年不詳) 〈職貢圖〉,畫家依據官員進呈地方的圖樣、奏稿,描繪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貢使節圖像,如:俄羅斯、日本、越南、波蘭、英國、荷蘭、葡萄牙、韓國、臺灣等地。當觀眾經過時光廊道時,兩側外國人物會以各國語言向觀眾道聲招呼,引領觀眾體驗郎世寧所處的時空環境。

藝術創作

故宮團隊

文物取材:

清 乾隆年間 謝遂畫 紙本 設色

職貢圖

  • 職貢圖
  • 職貢圖
  • 職貢圖
  1. 清高宗、劉統勳、梁詩正題跋
  2. 縱33.9公分 橫1481.4公分

謝遂為清乾隆朝宮廷畫師,據官員進呈地方圖樣、奏稿,繪成《職貢圖》四卷,共計三百零一幅圖像,全圖約從乾隆十五年(1750)始繪,大致成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職貢圖》所載錄的朝貢使節圖像,從東亞地區的日本、朝鮮、琉球、越南、汶萊,遠及歐陸的英國、法國、荷蘭、義大利等國,描繪當時清朝繁華富庶與萬國來朝的氛圍。圖中每敘述一國,皆彩繪該國男、女使臣面貌衣著,以滿漢文並書,述說清朝與該國的往來典故、朝貢貿易盛況,及其生活習俗,呈現清朝在東亞海洋世界中的樞紐地位。如琉球居東南大海中,明朝初年分為三國,曰中山、山南、山北,明宣德年間併為中山國,故清朝文獻亦稱琉球為「中山」。清朝不僅頻繁與琉球進行朝貢貿易,屢屢賜御書匾額,更讓其陪臣子弟入國子監讀書。而荷蘭在順治十年(1653)已到廣東與中國貿易,男性多戴黑氊帽,遇人以脫帽為行禮之儀,身穿錦秀絨衣,手握配劍;女性則以青帕做髮髻、戴珠石項鍊、肩上披巾,衣著縵敞露胸、繫長裙,穿朱色草履鞋。

三朝畫師 郎世寧

郎世寧簡介
  •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義大利米蘭人,耶穌會士,1715年抵華,自此至1766年,以其高超的畫藝服務清廷,他的畫作歌頌萬物之美,期盼以之喚醒民眾相信造物者的存在。這是他獻身上帝的方式。
  • 郎世寧來華之前,已經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年輕畫家。來華之後,融會中西繪畫技藝,譜寫出新的繪畫風格。
康熙時期(1715-1722)
  • 1714年,郎世寧從葡萄牙里斯本出發,次年11月抵達北京。經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5)引見,覲見康熙皇帝(1654-1722),開始了郎世寧服務清宮,長達51年的歲月。
  • 1721年,郎世寧的畫藝嶄露頭角,受到皇帝肯定。
雍正時期(1723-1735)
  • 雍正皇帝(1678-1735)繼位後,郎世寧以他繪畫上的成就與恭順的服務態度,獲得雍正帝肯定,暗助日益困難的傳教工作。
  • 郎世寧揉合中西的創作過程中,雍正皇帝曾對他的畫作提出批評與要求,微妙地促成郎世寧獨特的畫風。1723年創作《聚瑞圖》,逐漸步入他繪畫創作的高峰。
乾隆時期(1735-1766)
  • 乾隆皇帝(1735-1766)雅好書畫詩文,皇子時期便欣賞郎世寧的畫作。登基後,郎世寧躍居宮廷首席畫師,備極恩寵,建立特殊的君臣關係,成功地肩負起保護傳教士的職責。
  • 1747年,郎世寧奉命參與了圓明園西洋樓設計,他以代表華人文化的十二生肖設計大水法噴池;巴洛克式建築群覆蓋在黃色琉璃瓦屋頂下,是十八世紀融合東西方建築藝術典範作品,可惜焚燬於1860年英法聯軍。
  • 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以年近八旬逝世,供職清廷51年,乾隆加恩授予侍郎銜,特撥三百兩料理後事,長眠於北京傳教士公墓。
  • 郎世寧一生以繪事供職清宮內廷,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至於他的傳教事業,或許可以傳聞中他的一首漢文詩作結語:
    聖世康乾受帝恩,入清一代作朝臣;
    中庸西法摹工筆,靜物圖真醒萬民。

    • 北京 郎世寧墓 北京 郎世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