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流通與藝術傳播
面對近代東亞世界變遷的琉球王國,它與鄰近區域交流互動,或經歷不同事件影響王國面臨各種抉擇,但在政治外交變遷局勢之外,如要探討琉球文化深層發展,則必須關注到琉球王國所具有的外向性格。歷史上的琉球王國,積極向外,廣納吸收,建構兼容並蓄的外向國策,進而締造王國自身獨特的藝文氣息。琉球一方面深受中華漢文化圈的薰陶,帶動藝文工藝的提升,也隨著與日本從屬關係的變化,人民生活及工藝器具,也浸潤著濃厚的大和氣息。在交流、吸收、模仿到創新,經歷數世紀的琉球王國,為今天的琉球,留下寶貴豐富的文化內涵。
賞賜與貢物
在明清中國與琉球王國封貢關係中,因朝貢而衍生的貢市,即朝貢貿易,無疑也佔一重要地位。包括中國福州柔遠驛中的琉球館,或琉球在那霸設置的親見世,以及因應冊封使團來琉而臨時設立的評價方等,均是負責處裡朝貢貿易活動進行的地方組織。彼此商貿活動與貨品內容,除見於官員奏摺與清單外,琉球方面更多是詳細的逐冊紀錄,如《歷代寶案》、紀錄冊封使貿易的《冠船日記》、《親見世日記》、《冠船評價方日記》,提供瞭解明清中國與琉球政府在冊封朝貢體制下,物資流動的具體情況。
-
冠船評價方日記
清道光十八年 琉球 首里王府著
高28.5公分 寬20.5 公分
(B)日善 10695-10696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明清時代派遣冊封使節赴琉進行的冊封活動,在當地停留時間往往達數月之久,而所搭乘的船隻,也需要一定物品充當壓艙物,這些壓艙物便成為冊封使團在琉期間交易的重要貨物。琉球政府也針對這些貨物,設置臨時專門機構,稱為「評價方」(或稱「評價司」),由首里王府「評定所」管轄,負責對冊封使團帶來的貨品進行檢定評價,因此封使貿易也被稱為「評價貿易」或「冠船貿易」。
目前典藏於國立臺灣大學之《冠船評價方日記》,包含道光十八年與同治三至六年(1864-1867)共五冊有關中琉冊封貿易活動情形。選件為道光十八年冊封正使林鴻年與副使高人鑑赴琉冊封隨船壓艙貨物在琉期間交易紀錄,除了貨品種類,市價差異、品質真偽等問題出現糾紛,更因貨價結算又將涉及兩地銀錢結算,因此兌價問題也因貨幣成色差異而引發爭執。展件內容正是中方船戶收取琉球銀兩(球銀),認為其成色不足,若帶回福建改對當地足色銀兩,必將虧損。經琉球方面負責處裡的魏學源等人與清廷冊封使來回交涉,最後由魏學源等人聯名保證,如返閩後市價兌換差距太大,琉球方面全數賠補。從交涉事情可知冊封使團的出使,不僅是肩負皇命的依賜兩國外交活動,更包含著兩國大宗貨品貿品交流的一次繁複交涉程序。(鄭永昌) -
琉球國中山王尚真為進貢等事
收入《歷代寶案》,第一冊,卷四十二 琉球 蔡鐸等輯
明正德四年八月十八日
高27.3公分 寬19 公分
中善 0421 (rh0311441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歷代寶案》一書收錄琉球王國時期對外關係各種形式文書,其中有「執照」一類, 是琉球王室發給出國船隻的一種護照,以便證明給身分,提供航經關津確認通行。 本件是明正德四年(1509)琉球國尚真王為準備次年明朝各貢品,遣正使勿頓之玖、 通事梁敏,駕寧字號海船,載運瓷器等物開往暹羅等處,購買蘇木、胡椒等貨物。 因此發給該船「玄字 172 號」半印勘合執照為證。文書內容一方面反映琉球王室商 人出國具備的文書形式,執照中記錄出航目的、使節姓名、船員人數、船隻與執照 勘合編號等;另方面從中了解十六世紀琉球王國與東南亞國家貿易內容,而與明朝 的進貢方式實則進行轉口貿易的途徑。(鄭永昌)
工藝商品
藉由政治、貿易的接觸交流,琉球王國得以獲得許多明清王朝、江戶大名、南洋國家甚至來自歐洲的物產,也孕育出屬於琉球一地獨有的物品樣貌。傳世的紅型與芭蕉布織物,配合黑漆戧金、朱漆箔繪和鑲嵌螺鈿漆器用具,以及器型特殊的五彩陶瓷器,反映出上層階級富麗華美的生活樣貌。院藏的龍泉窯作品,象徵性地展現了青瓷器做為賞賚與貿易品,在琉球當地大量出土的情形。來自首里城歷年考古出土的陶瓷器,更直接地展現了琉球王國與四方折衝交往的性格,展現海島國家特有的風貌。
-
青瓷劃花折枝花果紋罐
明 龍泉窯
口徑24.2 公分 底徑18.0 公分 高23.9 公分
故瓷010072)這件青瓷廣口大罐直口、短唇、圓弧腹,腹下內收微外撇,器底另黏接一呈圓弧形的餅狀底。胎體結實、釉色青翠、釉層凝厚。罐身刻劃折枝花卉、桃實等紋飾,器下腹則刻畫蓮瓣紋。首里城內多處遺跡發現有類似的大、小尺寸青瓷罐,其中一件帶蓋罐子器身有「清香美酒」文字,推測可能作為祭祀或宴會時的酒海使用。《明實錄》洪武九年(1376)夏四月甲申朔條記載:「⋯國王察度遣其弟泰期從浩來朝,上表謝恩并貢方物。命賜察度及泰期等羅綺紗帛襲衣鞾韈。有差浩因言,其國俗市易不貴紈綺,但貴磁器鐵釜等物。自是賜予及市馬多用磁器鐵釜。」可以看出琉球一地對瓷器的喜愛及需求。(黄蘭茵)
畫風流播:傳擬與獨特的風格
琉球王國位處地理要津,國際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在對外交往中汲取養分,成為藝術創作表現的元素,在東亞繪畫史上別具一格。
惟薩摩藩入侵(1609)前的繪畫作品、畫師的傳記與活動記錄,已多毀損於戰火與祝融中,緣此,論琉球繪畫史,常以近世琉球時期的畫作為主幹,學者依其師承關係分為兩個系統:一是承襲日本薩摩藩畫師的風格技法,另一則是師法中國福州當地畫師的傳統。
同時,在王府體制中負責繪畫工作的宮廷畫師,常習以宮中典藏的書畫名蹟,進行臨摹,作為精煉繪畫技法的範本,繪製畫軸和卷軸、創作國王肖像畫、屏風以及王府御用的器具。此次選展琉球繪畫史上人物、花鳥與山水畫類的佳作,呈現琉球畫家精湛的技藝與原創性。
-
神貓圖
吳師虔(山口宗季)
清雍正三年
本幅:高46.8 公分 寬51.2
那覇市歴史博物館
横内- 画-010
沖繩縣指定文化財
展期:9/7-10/6山口宗季(漢名吳師虔,號雲谷),二十歲成為琉球王府的宮廷畫師,三十二歲赴中國福州留學,拜花鳥畫泰斗孫億(1638-1712 ?)及順梁亨(生卒年待考)等人為師。其繪畫才能深受孫億讚賞,以先賢畫家所取的諱「師虔」及號「雲谷」之外,並被授予秘傳的書籍等等。回到琉球後,山口宗季作為上級畫師積極培育後進,並參與御後繪(國王的肖像畫)及圓覺寺的佛畫製作等工作。 本作以精妙的筆致及淡雅的色彩呈現神貓高深莫測的眼神和富含空氣、蓬鬆柔軟的身軀,是近世琉球繪畫中的名品。(那覇市歴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