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皇家建築圖樣

清代皇室宮殿、都城、壇廟、陵寢、園林、府邸的內外營建與裝潢等建造,均由負責政府工程的「工部」、管理皇家事務的「內務府」,並由皇帝欽派重臣親信組成的「工程處」(欽派工程處),統領所屬機構執行。

負責工程的大臣們,依工程空間範圍先進行設計規劃,勘丈測量,繪製圖稿,內部詳細討論。圖稿經多次修改,從草圖到細圖,反覆修正至最後繪製出呈報皇帝的「進呈樣」。大臣隨進呈圖樣具體規劃,上奏說明,需要時還得製作建築模型,稱為「燙樣」,呈報皇帝以便充分了解。

在這些「進呈樣」圖式中,往往黏有黃、紅色各式文字簽條,書寫著各項工程細部說明,稱作「繪圖貼說」。進呈圖樣經皇帝閱覽後,如有修正意見即退還修正;也有批示留中御覽,再送交軍機處存檔。本院典藏這些圖樣形式,以及皇帝閱後發交軍機處存查的建築圖樣。本單元將以「宮苑營造圖」、「寺廟修建圖」與「陵寢工程圖」三大類,精選代表性文獻展出。

宮苑營造圖

滿族崛起東北,入主中原,既維持對龍興之地瀋陽盛京的管理,也繼承明代北京皇家原有建設,隨後更將許多明代宗室土地轉為新政權御用領地。經康熙、雍正與乾隆祖孫三代的經營,清代皇家宮殿、三山五園、行宮山莊陸續增建、擴建或修建。這些宮苑建築,經歷滄桑百年,透過深藏清宮大內相關建築圖檔,將加深對傳統建築的了解。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乾隆四十八年重建體仁閣計畫

傳統中國建築有文武鐘鼓二樓,東側文樓,又名鐘樓,西側武樓,又名鼓樓。明清時代紫禁城太和門外東西兩側也分建文武二樓,明代稱為「文昭閣」與「武成閣」,清代將「文昭閣」改名「體仁閣」,「武成閣」名「弘義閣」。

  • 弘義閣
弘義閣_預覽圖
弘義閣
  • 體仁閣
體仁閣_預覽圖
體仁閣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初三日夜,是晚雷雨大作,體仁閣被電擊後發生大火,直到次日清晨才救熄。乾隆皇帝時正值避暑山莊,接獲奏報後即下令工部尚書福隆安(1746-1784)依弘義閣式樣對體仁閣進行重建,並要求九月回鑾前完工。為了達成進度,乾隆皇帝調派當時皇家著名木匠張希聖協助,展件〈弘義閣甃門作法畫樣圖〉正是當時福隆安等人趕赴災場勘查,並依弘毅閣規格所繪製送呈御覽的工程圖。奏摺建築圖包含弘毅閣平面圖、立面圖,圖上均有黃籤標示樑柱數量、製作尺寸與工法等。

  • 弘義閣甃門做法畫樣圖
  • 弘義閣甃門做法畫樣圖
  • 弘義閣甃門做法畫樣圖
  • 弘義閣甃門做法畫樣圖
  • 弘義閣甃門做法畫樣圖
弘義閣甃門做法畫樣圖_預覽圖
弘義閣甃門做法畫樣圖
  • 修建體仁閣情形奏摺
  • 修建體仁閣情形奏摺
  • 修建體仁閣情形奏摺
  • 修建體仁閣情形奏摺
  • 修建體仁閣情形奏摺
修建體仁閣情形奏摺_預覽圖
修建體仁閣情形奏摺
乾隆五十五年盛京清寧宮工程圖

這是一幅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間內務府總管伊齡阿(?-1795)查勘盛京清寧宮周圍提出維修施工的平面圖。清寧宮,清代皇太極關外稱帝時興建,以為帝后起居居室。入關後,成為清帝東巡謁陵駐蹕盛京舉行祭神活動的重要場所。

乾隆五十五年九月間,盛京將軍嵩春(1724-1795)奏報清寧宮周圍年久失修,大雨後各處浸漏。乾隆皇帝遂下令內務府總管伊齡阿趕赴勘查,隨後具摺提出十二處亟需維修之處,並繪製平面圖,黏貼黃簽標註建築物名稱,紅色簽條則用以說明該處勘估維修建議。

  • 盛京中路平面圖
盛京中路平面圖_預覽圖
盛京中路平面圖
  • 盛京清寧宮地盤樣
盛京清寧宮地盤樣_預覽圖
盛京清寧宮地盤樣
  • 盛京清寧宮應加休葺
盛京清寧宮應加休葺_預覽圖
盛京清寧宮應加休葺
香山碧雲寺行宮接引山水地盤樣

位於北京西郊的香山靜宜園,自元明兩代以來,即獲皇家垂青,成為皇帝夏秋出遊景點。康熙年間開始在香山興建行宮,經歷雍正、乾隆兩朝擴建,成為清代著名皇家園林。園內的碧雲寺,享譽盛名,民國十四年(1925)孫中山(1866-1925)先生逝世後以此為靈柩暫安之處。

北京地區水資源循環,西郊從香山、玉泉山至萬壽山,構成上下泉源調節之引水系統。然而當水源供應不穩定,勢將牽動整個西郊御苑水系失調。十八世紀乾隆年間,由於北京煤炭消費量大增,位於香山碧雲寺水源之卓錫泉,即因當地煤窯大肆開挖,結果影響周邊地下水循環,進而造成乾隆四十八年(1783)底碧雲寺水源斷流。本圖即當時負責官員勘查後將情況繪製出地勢山水圖,並提出重新引導水源方案。

  • 碧雲寺泉水辦理不善情形
  • 碧雲寺泉水辦理不善情形
  • 碧雲寺泉水辦理不善情形
  • 碧雲寺泉水辦理不善情形
碧雲寺泉水辦理不善情形_預覽圖
碧雲寺泉水辦理不善情形
  • 碧雲寺泉水情形
  • 碧雲寺泉水情形
碧雲寺泉水情形_預覽圖
碧雲寺泉水情形
  • 審辦碧雲寺泉水案
  • 審辦碧雲寺泉水案
審辦碧雲寺泉水案_預覽圖
審辦碧雲寺泉水案
  • 碧雲寺接引山水地盤樣
碧雲寺接引山水地盤樣_預覽圖
碧雲寺接引山水地盤樣
盛京迪光殿裝潢圖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乾隆八年(1743)、十九年(1754)、四十三年(1778)與四十八年(1783)先後共四次東巡盛京,祭祖謁陵。除第一次設帳房駐蹕於盛京宮殿外,其餘三次均駐蹕於盛京宮殿西所之迪光殿。

此殿建成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以「啟迪光大祖先基業」之意取名。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盛京將軍弘晌(1718-1781)為準備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特地請旨於迪光殿內將東北出產的松花石製作紅木鑲邊寶座、五屏風、插屏、紅木天香几與孔雀掌扇。選件各圖,正是當時委辦內務府工匠設計提供的圖樣。

  • 弘晌奏摺
  • 弘晌奏摺
  • 弘晌奏摺
弘晌奏摺_預覽圖
弘晌奏摺
  • 盛京迪光殿裝潢
  • 盛京迪光殿裝潢
  • 盛京迪光殿裝潢
  • 盛京迪光殿裝潢
  • 盛京迪光殿裝潢
盛京迪光殿裝潢_預覽圖
盛京迪光殿裝潢
王府圖
    • 康親王府圖
    康親王府圖_預覽圖
    康親王府圖

    清代皇族封爵,依其親疏受封,自最高等級親王,往下遞降有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等共十二級。其中,皇族成員成長後奉命分府搬離宮中之際,朝廷即依其爵位等級,授予府第。成員遷入前,內務府與工部官員將對現有房屋狀況首先進行勘查,並圖繪呈覽,如需整理修繕,也開列工程經費,奏請裁示。

    本院所藏康親王、恆親王及信郡王王府圖三幅,查康親王原為禮親王代善(1583-1648)一支,順治十六年(1659)康郡王傑書(1646-1697)承爵,改稱康親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追念代善戰功,到傑書曾孫永恩(1727-1805)成爵時下旨恢復禮親王封號;而信郡王原屬豫親王多鐸(1614-1649)一支,因順治九年(1652)多鐸子多尼(1636-1661)豫親王追究涉多爾袞(1612-1650)黨爭案被降改信郡王,同樣到乾隆四十三年追念多鐸開國戰功,始得恢復豫親王封號;又康熙皇帝第五子胤祺(1709-1732),康熙四十八年(1709)獲封恆親王,但未得世襲罔替,傳子弘晊(1732-1775)後,乾隆四十年(1775)再傳孫永皓(1755-1788)正是降封恆郡王。

    綜合上述對三王爵位封號變化說明,推論原藏三幅王府圖的描繪時間,應在乾隆四十至四十三年間(1775-1778)修繕王府時,繪製上呈御覽的平面圖樣。

  • 恆親王府圖
恆親王府圖_預覽圖
恆親王府圖
  • 信郡王府圖
信郡王府圖_預覽圖
信郡王府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