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收藏與典籍孕育出全方位的藝文史觀

王世貞長年收集書畫,更喜歡對收藏進行深入的研究。被歸為明代「後七子」之一,他在文學創作上力主復古,收藏上似乎也有類似傾向。奠基於所見的文物,參閱歷代典籍,加上綜觀全局的能力,孕育出他與時人不同的藝文史觀。他在書法上推崇魏晉的古雅,與當時文人喜愛宋代書法不同。對於當代書壇,他提出「吳中三家」的說法,至今仍是書史主流。繪畫上他則認為應該重視宋畫,力排當時以元代文人畫為主流的看法,還提出「畫史五變」的主張,將繪畫風格演變置入歷史框架中,見解獨到,至今仍有其影響。對於工藝作品,他也有不俗的見解,認為當重視宋瓷,而非藝術市場上盛行的宣德、或永樂、成化的明代官窯。他更指出當時偽作宋代緙絲的狀況,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與新視野。透過廣泛全面性的紀錄,王世貞重現了晚明藝術市場的繁榮,當時藝壇發展的盛況,且以史家縱橫古今的觀點,加以深度的評論,影響深遠。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明 王世貞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 王世貞 弇州山人四部稿_預覽圖

    明 王世貞 弇州山人四部稿

    • 明萬曆五年王氏世經堂刊本
    • 平圖015352-015415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弇州山人四部稿》是王世貞早期著作的整理集結,分賦、詩、文、說四部共180卷。其「說部」收錄《藝苑卮言》、《宛委餘編》等七種著作,展示王世貞有關文學思想理論的一家之言,以及遍考古代名物故實的淵博學識,形成全方位的藝術文化視野;而將「說」與賦、詩、文獨立並列,亦屬文集編纂史上的創舉。《四庫全書總目》評論王世貞「才學富贍,規模終大」,且「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於世貞者」,精準道出其雄厚的著述能量與影響力。

    • 宋 無款 松陰庭院
    • 宋 無款 松陰庭院
    宋 無款 松陰庭院_預覽圖

    宋 無款 松陰庭院

    • 冊頁
    • 故畫001262-17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作品採俯瞰角度描繪庭院一角,主建築懸山式屋頂,當心間為廳堂,一婦人晝寢將醒,檐廊侍女或捧水、或提布囊尾隨。庭園的須彌座式花臺上疊石高聳,一旁花葉繁茂,繪法極工細,為南宋小幅精品。

    畫面右側存「貞」「元」連珠印半印,為王世貞藏品。王世貞深具史家涵養,從事書畫鑒藏也關注畫史發展,他認為不同時期的畫史皆具特色,因此南宋作品也別具時代意義。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_預覽圖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 故畫001010
    • 國寶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王世貞提倡對宋畫的重視,因此在品賞時,也常將畫作與五代、北宋大家作品相比擬,以示稱賞。〈重江疊嶂〉即為一例。題跋中將此畫與五代的荊浩(約 850-911)、北宋的李成(916 967)和郭熙(約 1023-1087 後)相提並論,足見其推崇之意。這件名蹟幅首鈐「貞元」連珠印,幅末鈐「乾坤清賞」等印,並賦寫長文為跋,是王世貞鑑賞自己收藏書畫的標準樣式。

    • 唐人 明皇幸蜀圖
    • 唐人 明皇幸蜀圖
    唐人 明皇幸蜀圖_預覽圖

    唐人 明皇幸蜀圖

    • 中畫000003
    • 國寶
    • 10.5-11.15(限展)

    圖繪唐玄宗(712-756 在位)避安史之亂逃往四川的故事,花木繽紛的崇山峻嶺,襯映出絡繹於蜀道的隊伍。紅衣棕馬正要過橋者,便是唐玄宗。此畫有不少摹本存世,本幅應是宋摹。畫上有項篤壽印,顯示曾入項家收藏,與項家交好的仇英(約1494- 1552)就有摹本傳世。全幅青綠重彩敷色濃豔,山石造型古拙奇矯,是唐代李思訓(約 653-718)、李昭道(675-758)風格的代表,也是明人認知中典型的唐代山水。王世貞所看過的海天落照圖,即為此類風格的擬古之作,大小李將軍的山水是畫史五變中的第一變。

    •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
    •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
    •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_預覽圖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

    • 故畫000023
    • 國寶
    • 10.5-11.15(限展)

    本幅因有明顯的巨然山水風格,雖未具名,仍被視為巨然作品。巨然(活動於 10 世紀後半),鍾陵(今南京)人。南唐滅亡,隨李後主降宋至汴京。善畫山水,是董源(?-962)的學生,畫史並稱董巨。描繪山巒的長線條「披麻皴」與山頂的叢石「礬頭」,為董巨山水特徵。然而董源多作江南圓緩連綿山丘,巨然則有以披麻皴繪製高聳山岳之作。王世貞指稱「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是山水畫變化的第二波,董巨為其中的江南風格,與荊關的北方風格恰成對照。

    •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
    •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
    •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_預覽圖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

    • 故畫000037
    • 國寶
    • 2.8-3.21(限展)

    主山堂堂的雄偉構圖,雖無畫家款印,清代時歸於范寬(約950-1031 間)名下。本幅確有近范寬風格之處,如山頭密林、樹木造型,與山石輪廓方折且使用側筆皴擦,都可在〈谿山行旅〉圖中見到。然而全幅不見雨點皴,主山氣勢稍弱,霧氣瀰漫其間,文士獨坐水旁,又與范寬風格不類。本畫曾為蘇州王獻臣(1493 年進士)所藏,應為時人理解宋代巨幅作品的依據。王世貞也曾提到山水畫到李成(916-967)、范寬又有了新的變化,是北宋繼唐、五代之後,山水的新發展。

    • 宋 夏圭 觀瀑圖
    • 宋 夏圭 觀瀑圖
    • 宋 夏圭 觀瀑圖
    宋 夏圭 觀瀑圖_預覽圖

    宋 夏圭 觀瀑圖

    • 冊頁
    • 故畫001233-13
    • 國寶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扇面右方兩株巨松聳立,夾峙水亭,中有童僕一名,雅士二人,一人倚坐,一人舉手指向右前方,只見山間一灣瀑布,緩流成溪又過水亭之下,流入前景湖中。近景雜樹已帶紅葉,當是初秋時節。遠山水渚一片煙雨迷茫,岸邊小舟輕繫,整體氣氛悠遠而自在。南宋畫家常作邊角式構圖,更擅長描繪特定季節與天候變化下的自然景致。瀑布右側畫緣則有「夏珪」題款。一如王世貞所言,山水至南宋劉松年(1124-1182)、李唐(約 1070-1150)、馬遠(活動於 1190-1224)、夏圭(活動於 1180-1230 前後)又有新變也。

    • 元 王蒙 具區林屋
    • 元 王蒙 具區林屋
    元 王蒙 具區林屋_預覽圖

    元 王蒙 具區林屋

    • 故畫000285
    • 國寶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具區」是太湖古名,「林屋」則是太湖中洞庭西山下的林屋洞。層疊山石以牛毛皴乾擦,呈現湖石特殊質感。樹木則以赭石、藤黃、朱砂點染,秋意繽紛。粼粼水波,充塞幅間。繁密構圖上屋舍錯落,文人快意生活其中。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是趙孟頫(1254-1322)外孫。王世貞心中的元四家是趙孟頫(1254-1322)、吳 鎮(1280-1354)、黃公望(1269- 1354)與王蒙(1308-1385)。他認為倪瓚是逸品,不應列入尋常的品類。他指出王蒙畫風濃鬱深至,而中國山水畫到了黃公望和王蒙時又一變,並影響了明代吳地繪畫。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_預覽圖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 寄存001787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在書法史上,王羲之(303-361)書〈蘭亭序〉一直有如夢幻般存在。據說初唐書法家褚遂良(596-658)曾臨摹其真跡,傳世甚多版本。本幅為黃絹材質,內文「領」字從「嶺」,反映褚臨本的重要特徵。王世貞購得此卷,據卷後米芾(1052-1108)所題,再作前後二通長跋,詳述本幅流傳過程,辯證為禇臨真跡,並盛讚書法。後來傳至日本再入藏「蘭千山舘」,今寄存本院。

    •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_預覽圖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 冊頁
    • 故書000235-8
    • 國寶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黃庭堅(1045-1105),北宋四家之一。本幅約書於 1100 年,內容是1087 年左右答贈王詵(1048-1104後)的七絕一首。詩中說自己已過中年,難有心情作詩,實則過謙。全作用筆蒼勁、沉著,墨色由潤而枯,章法由緊漸鬆,當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王世貞曾稱讚黃氏書法「橫逸踈蕩」、「饒有姿態」,並說本幅「翩翩老致而結構森然」,誠不誣也。

    •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_預覽圖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 宋寶慶元年廣東漕司刊本
    • 贈善003309-003332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明代前、後七子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旗幟,極力推尊杜甫其人其詩,地位更在李白之上。王世貞認為杜甫七言律詩的成就最高,臻至「聖」境;而〈秋興八首〉其一,更是整個唐代七律的壓卷之作,也因此成為晚明書家最熱衷書寫的杜詩名篇。王世懋舊藏宋廣東漕司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是現存較早也相對完整的宋代杜詩集注本。漕司本開版宏爽、字畫端勁、刻印俱精,宋人書目便已譽稱「最為善本」,可謂集所有宋槧佳處於一身。

    • 明 杜堇 玩古圖
    • 明 杜堇 玩古圖
    • 明 杜堇 玩古圖
    明 杜堇 玩古圖_預覽圖

    明 杜堇 玩古圖

    • 故畫003690
    • 國寶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畫面描繪濱水園林中的文士鑑賞活動。園內陳設精雅,長桌滿佈鐘鼎爐碗等各式器用,主人坐賞古物珍玩,另一人則神情專注地審視器物,旁亦備有琴棋書畫等遊藝雅事。王世貞曾讚譽杜堇(約活動於 1465- 1505)筆下的人物樓閣「嚴雅深有古意」,本幅即承襲南宋院畫精謹雅緻之畫風。

    畫家題識說明玩古應求博古知今,藉由考辨古物理解禮樂制度,以作為立身處事之本。作品反映明代文人好古、善鑑藏的文化氛圍。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_預覽圖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故瓷013977
    • 國寶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水仙盆器身橢圓,口沿外侈,上鑲銅釦,底部平坦,在窄邊稜下有四足。水仙盆的釉色青中帶藍,器身轉折釉薄處可見淡淡粉紅光。器表滿布開片,器外底有汝窯瓷器特有的芝麻形支釘痕六枚。王世貞在他論及一代風氣之升降、變革的著作《觚不觚錄》中曾提到:「窯器當重哥汝」,清楚表明其對宋代汝窯瓷器的高度肯定,這種價值觀也與他書中所提的「畫當重宋」相當一致。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_預覽圖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 故瓷005584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高足碗的口部外侈、深壁、高圈足。胎質細膩,碗壁細薄,全器施潔白溫潤的白釉。器身內壁錐拱雲龍紋,碗心有「永樂年製」雙行四字篆書款。王世貞之弟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說:「……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騌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特別標舉出永樂時期內府燒造的甜白瓷器,一直到十六世紀仍受珍重的情形。

    •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_預覽圖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 故瓷003130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仕女圖碗以青花為飾,器外壁在遠山近水、樹木雲彩之間,畫有二位麗人。其中一人於閣中吹簫,另一位凌空跨鳳而來。外底帶「大明宣德年製」楷書雙圈款。仕女圖是宣德時期青花瓷器上首創且極具代表性的紋飾,除了如本件的吹簫引鳳,還有乘鶴、拜月、水榭納涼、秋夕詩意、海棠詩意等。王世貞在《觚不觚錄》中寫道:「……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可以看到宣德時期瓷器在當時躍升為賞鑑主流,並反映市場價格的情形。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_預覽圖

    明 成化 鬥彩人物圖杯

    • 故瓷005238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這件杯斂口,深壁,淺圈足。器外壁以水域、樹林區隔成二方空間。其一畫綠袍高士與攜琴紅服童子,立於林間松下;另一則繪有紅袍男子坐於岸上,與捧書綠服童子同觀水中禽鳥。器外底並有「大明成化年製」青花楷書雙方框款。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提到成化時期作品時,特別指出「所燒尚五色炫爛」,可見豐富多彩的作品,是十六世紀文人賞鑑成化器時的首要對象。而成化時期作品也在此時,逐漸與宣德器比肩,受到更多的追捧和讚賞。

    • 宋人 緙絲僊山樓閣
    • 宋人 緙絲僊山樓閣
    • 宋人 緙絲僊山樓閣
    宋人 緙絲僊山樓閣_預覽圖

    宋人 緙絲僊山樓閣

    • 冊頁
    • 故畫001291-9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緙絲除了可以欣賞,也用作書畫包首,一來保護書畫,二來有助於識別卷內作品種類。王世貞見過一幅緙絲〈僊山樓閣〉,製作精工但不太得畫趣,是宋代裝經函舊物。這件展品緙織樓閣人物,構圖中軸對稱,織造特點鮮明,與趨同繪畫的緙絲確實風格有別。王世貞還提到,當時用新緙絲充當古董,以謀高價,但不難分辨。本院藏有另一緙絲,構圖為此作半幅,上方添加偽題,署名元代虞集(1272-1348)。看來,王世貞時代前後,這類「仙山樓閣」緙絲頗受歡迎,多所製作。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_預覽圖

    宋 朱克柔 鶺鴒紅蓼

    • 冊頁
    • 故絲000051-6
    • 重要古物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提到,晚明以新製緙絲充作舊古董,藉此索取高價。除了強調與古代繪畫大師的關聯,以提高緙絲書畫身價外,明代還塑造出一股追捧宋代緙絲名家的風潮。如今所知宋代緙絲織手以朱克柔最負盛名,卻也面目最複雜。此作是鏤繪集錦冊第六頁。全冊十一幅緙絲,大小不等,集錦而成。其中,帶「朱克柔印」織印的就有四幅,面貌各不相同。本頁畫幅上有張鏐印記,張氏為清初揚州裝裱名手兼古董商,或許此冊曾由張鏐彙集裝裱或經手。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_預覽圖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 故書000110
    • 第一檔 10.5(三)-12.25(日)

    文徵明(1470-1559),蘇州人。名壁,字徵明。詩文書畫俱工,亦精鑑藏,蘇州文壇領袖,被王世貞譽為當代三位最好的書法家之一。

    此詩為其入都途中所作,過 15 年後書此。用筆遒勁俐落,一絲不苟,講究筆鋒變化,結體緊結,筆意連綿不斷,顧盼多姿。由於追隨門生眾多,文徵明的行草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時代風格。

    •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_預覽圖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 冊頁
    • 故書000285-1~6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王世貞認為明代書壇中,最傑出的就是祝允明(1461- 1527)、文徵明(1470-1559)與王寵(1494-1533),而提出吳中三家的觀點,至今仍是書史上的主流說法。

    此冊用筆俐落精緻,線條潤澤凝練,圓厚中帶著清雅氣質,單字富變化巧思。撇、捺、橫與豎,往往縱橫伸展,起著統整的效果。此冊風格獨特,表現出不羈的個性,代表他在小楷上融會貫通的非凡成就。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 明 王寵 千文
    明 王寵 千文_預覽圖

    明 王寵 千文

    • 中書000003
    • 第二檔 12.28(三)-3.21(二)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蘇州人。去世時僅四十歲,被王世貞譽為當代三位最好的書法家之一。

    書風源於王羲之(303-361)、虞世南(558-638),不過當代祝允明(1461-1527)、蔡羽(?-1541)對他影響更大。此草書布局疏朗,以拙取巧,帶有樸質天真的風骨。乍看雖然平淡,然結字、筆畫卻相當富有變化,自有疏秀出塵與瀟灑超逸的特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