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風景臺灣

  「風景」是怎麼形成的呢?

  本區展品中,我們將介紹十七世紀以來不同帝國眼中的臺灣風景,其中包括各個觀看者,如統治者、探險者、開發者、傳教士、畫家等,他們懷著不同目的來到臺灣,是怎麼看待這塊土地的呢?

  最後,則會介紹日治時期臺灣畫家的作品。臺灣人掌握了現代繪畫的技巧後,所描繪的家鄉樣貌。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文明化的風景 風景的文明化

    • 臺灣次高山
    臺灣次高山_預覽圖
    臺灣次高山
    • 尺寸:32.7X49.1公分
    • 作者: 石川欽一郎
    • 館藏:國立臺灣美術館

      日治時期,許多日本畫家來到臺灣以後,注意到台日兩地的風土差異,並激發出創作靈感,以不同觀點記錄下臺灣的風景。西洋畫家石川欽一郎,以皇太子命名的臺灣次高山為對象,運用淡雅的水彩技法,歌頌原始而遼闊的自然景觀。

      《臺灣次高山》以雪山為背景,描繪一河兩岸的臺灣山岳風景。日治時期的次高山即為現在的雪山山脈主峰,因其為臺灣第二高峰,故被稱為次高山。畫中,石川以暈染的技法表現臺灣山脈連峰的特點。石川欽一郎認為臺灣風景是由紅色的農家、水牛、綠色的相思樹所組成。因此,畫面中的紅磚屋舍反映著畫家心中的臺灣印象。

    • 蕃界的鐵線橋(臺灣風景)
    蕃界的鐵線橋(臺灣風景)_預覽圖
    蕃界的鐵線橋(臺灣風景)
    • 尺寸:65X43X7 公分
    • 時代:西元1917年
    • 作者: 石川寅治
    • 館藏單位: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提供

      隨著交通建設的發展,在臺灣上山下海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此畫家們不僅能夠看到城市的景觀,也得以深入臺灣山區,用畫筆記錄原始而壯闊的自然景觀與原住民的生活,比如西洋畫家石川寅治所繪的《蕃界的鐵線橋》。

      石川寅治為日本著名西洋畫家。1917年受到石川欽一郎的邀請來臺遊歷,開始了長達2個月的避寒寫生旅行。透過這次的臺灣之旅,也讓石川寅治著迷於臺灣風景,讓他在往後幾年內多次來臺寫生。

      此件描繪原住民與鐵線橋的作品,應是畫家在臺灣南部遊歷時的創作,石川寅治曾提及:「本島旅行中特別有趣的是,當時雖然正值寒冬,草木卻都碧綠茂盛,……其次,我也畫了土著漢人有趣的生活狀態。」這類描繪原住民與臺灣山地建設的風景畫,不僅反映著總督府對於交通的建設,也體現日本權力蔓延至島內各處的過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