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踵事增華——明代帝后像

  明代帝王像,經過數代後,陳設、擺飾與符號的堆砌,朝越來越繽紛的方向發展,最終幾乎佔滿畫中帝王存在的空間。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明太祖坐像
    明太祖坐像
    明太祖坐像

      臉上佈滿黑痣、顴骨和下顎突出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像,據說正是反映真命天子的「異相」。也就是五官的形狀特徵,都顯露出此人必為掌握權力的帝王。

      本院典藏有十件這一類「醜像」,其中的冠冕、袍服、座椅各有變化,然品質皆平平。推測朱元璋這種形象曾經風行於民間,因此被大量複製。

    • 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 重要古物 2017年11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本幅描繪明太祖(1328-1398)晚年樣貌。雖然鬚髮盡白,眼週、嘴角肌膚鬆垮,但眉型、頰上留些小髯等特徵,與中壯年〈明太祖坐像〉相當類似。畫中形象細至鬚髮,均排列整齊、弧度完美,為宮廷畫家恭謹繪製的忠實肖像。

      與「醜像」相比,帝后真實的像貌,反而不如奇怪的五官更能滿足民眾對最高統治者相貌的想像。

    • 明宣宗坐像
    明宣宗坐像
    明宣宗坐像
    • 國寶 2008年12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面色紅黑,鬚髯豐茂,頭戴翼善冠。身上雲龍黃袍以不同色金描繪,手扶嵌寶腰帶,坐在雕飾精細的龍椅上,地面鋪著華麗團龍錦氈。

      相比宋代帝王像,明代帝王對服制、用具的華麗似無顧忌,甚至特別藉此彰顯自己的尊貴。一手扶腰帶、一手置腿上,雙腿開張的姿態,別有一種威武氣勢,與宋代皇帝的溫文謙恭形象大異其趣。

    •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 重要古物 2017年11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宣宗與其第二位皇后孫氏(?-1462)並列一開。

      宣宗的五官暗部以細線重複鉤描完成,不同於〈明宣宗坐像〉採用變換顏色的技巧,似乎是依坐像另外繪製的精緻小像,亦非樣稿。整體品質精良,鬚髮排列秩序井然,宛若裝飾圖案。此種風格一直延續到明憲宗,為早期明代皇帝半身像的共通特色。

    • 明仁宗坐像
    明仁宗坐像
    明仁宗坐像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是宣宗之父,在位一年即病故。此作線條及敷色處理較為粗疏,推測應是稍晚的摹本。畫中仁宗坐的應是鎏金交腳圈椅,披上織錦,加上金腳踏以及折枝花遊龍地毯,大大增添了華麗的效果。

      題籤亦標明於乾隆十三年重裝,但該作裱綾並非金色纏枝花卉紋,已改為粉紅、粉白五爪龍紋綾,與〈明宣宗馬上像〉同為南薰殿帝后像裝裱的特例。

    • 明英宗坐像
    明英宗坐像
    明英宗坐像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是宣宗之子,因親征瓦剌被俘,贖回後又驚險復位,際遇甚奇。

      英宗坐像揭開了明代帝后採「全正面像」的序幕。此外,帝王像也換上更正式、更具象徵性的袞(音滾)服,營造端坐廟堂,臨朝聽政的姿態與氣勢。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帝王排場—入蹕圖
    帝王排場—入蹕圖
    帝王排場—入蹕圖
    • 入蹕圖

      〈入蹕圖〉描繪帝王出京謁陵後,從水路返回宮苑的帝王。這件長度超過三千公分的高頭大卷,畫了九百多名持各式儀仗的華麗護衛、隨從。透過難以想像的盛大排場,展現回鑾時無比的帝王氣勢。本展將自左而右,分三次展示全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