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群芳競秀

  女性審美的標準,往往會隨著時代變遷,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本單元將分三個區域,帶領大家欣賞各式各樣的古代女性典型,包括唐代豐腴健美的宮廷嬪妃,宋代端莊婉約的大家閨秀,還有明、清以後傾向纖細瘦弱的骨感美女。部分作品單看表面,就會讓人禁不住讚嘆,畫家怎麼有如此精妙的藝術造詣!但也有些作品,在形象背後,還隱藏了曲折淒美的故事情節,觀覽後足以教人再三低迴,發掘其中更深層的意涵。

  以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重新檢視古代女性形形色色的樣態,無疑可以拓寬現代人欣賞美的角度。雖然,我們已無法改變古代女性的命運,但卻能夠透過對她們的了解,調整女性的自我認知,繼而使未來的性別關係更加和諧!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唐 周昉 調嬰圖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
開啟詳細說明

唐 周昉 調嬰圖

  本幅畫貴族仕女,頭梳高髻、身著長裙、肩披羅帔,是唐代女性的典型裝束。人物或攜琴、撥箜篌、吹笛、調琵琶、彈奏古箏,雍容自若。乳母懷中嬰兒,神情似乎與樂音相呼應,形成閒適優雅的畫面。

  古代貴族階層為維護既得利益,十分重視子女教育,〈調嬰圖〉即是女性家庭成員,對兒女進行教化的場景。本幅為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士捐贈。

  •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
  •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
  •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
  •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
  • 傳 唐 周昉 調嬰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開啟詳細說明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周昉(活動於8世紀末),京兆(今西安)人,善繪人物,世稱神品。

  「雙陸」是兩人進行的棋盤遊戲,發源於古天竺,盛行於唐朝。據《舊唐書•後妃列傳》及唐人詩句,可知深得宮廷及上層社會所喜愛。畫中兩位濃麗豐腴的貴族婦女對坐行棋,觀棋應候的婢侍圍繞周邊,呈現以棋戲消遣的生活情調。棋手座下的月牙凳,經常出現於唐代婦女生活中。

  •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 傳 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五代 周文矩 仕女圖
傳 五代 周文矩 仕女圖
開啟詳細說明

五代 周文矩 仕女圖

  周文矩(西元10世紀),建康句容(南京)人。仕南唐後主李煜為翰林待詔,善畫冕服車器、人物。用筆細勁曲折,圓潤流暢,間作顫動之勢,自成一家面目。所繪仕女,雖近承唐代周昉,惟纖細秀麗益有過之。

  本幅畫梧桐樹下,仕女憑欄閱讀,旁一貍奴相伴。畫中無作者名款,人物衣紋轉折剛健,與文矩風格並不似,畫題當係後人添附。

  • 傳 五代 周文矩 仕女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五代人 浣月圖
五代人 浣月圖
開啟詳細說明

五代人 浣月圖

  本幅無作者款印,舊標為五代人。畫明月高掛,庭院中,植虯松、梧桐與芭蕉,枝葉蒼鬱;芙蓉、蜀葵和雛菊,競相綻放。奇石上蟠螭盤踞,低伏瀉水,盆中波紋蕩漾。一名盛裝美婦,手捧明珠,俯身欲取水洗滌。旁立侍女三人,一焚香,一捧奩,一荷琴,表情閒適。此等意境,很可能源自唐代于良史〈春山夜月〉的「掬水月在手」句意。

  • 五代人 浣月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開啟詳細說明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本幅無作者款印,題籤標為王詵(1036-1099),但風格不似,推斷應出自宋代的院畫家。畫幅呈紈扇形,原本是供招涼生風的實用物,後來才改裝成冊頁。畫中花樹掩映,屏榻錯落,一宮裝美人對鏡而立,兩名侍婢手捧匲盒,低頭看著裏頭的化妝用物。無論人物及配景,鉤描均極細膩,色彩雖繁複但不失淡雅,充分展現出女性溫柔恬靜的美感。

  •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開啟詳細說明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本幅根據杜甫〈麗人行〉詩,描寫楊貴妃的姊姊虢國夫人等一行共九人,在初春時節騎馬出遊的情景。女子體態豐腴,額鼻都反映當時留白的風尚。馬匹肥美健壯,隊伍優遊閒適。無論是人馬造型、髮型衣服或設色畫法,都有明顯的唐代風格。

  原作並無畫家款印,後人可能因為宋代李公麟(1049-1106)擅長畫人馬,便推測此作為他所畫。

  •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開啟詳細說明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本冊是以東漢才女蔡文姬(162-229)陷胡的坎苛經歷,做為創作背景的歷史故事畫。全冊共十八幅,每段畫面對於故事情節和人物、車馬、配景,都有極細膩的描繪。每幅並附有〈胡笳十八拍〉詩文,成為圖文對照的形式。

  作者原先被定為李唐(約1049-1130後),但成作時間應稍晚。畫中雖有多處被補綴過,但大體仍維持了南宋院體繪畫的精麗特質。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 劉松年 桃花仕女
宋 劉松年 桃花仕女
開啟詳細說明

宋 劉松年 桃花仕女

  本幅以文石雕欄間,桃樹自左側斜出,枝枒上桃花含苞待放,春意如詩。花下女子面色紅潤,手舉紈扇略向前傾,似正撲蝶為戲。

  畫家取《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典故,用春天盛開的桃花象徵少婦的明豔美麗,也巧妙地利用動態之勢,使手臂的肌膚裸露出來,雖舊題為劉松年(活動於1174-1224年間),但風格已透露出明代氣息。

  • 宋 劉松年 桃花仕女
  • 宋 劉松年 桃花仕女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 李嵩 聽阮圖
宋 李嵩 聽阮圖
開啟詳細說明

宋 李嵩 聽阮圖

  本幅畫庭園裡綠樹成蔭、花朵綻放,一文士手持拂塵,倚坐在榻上納涼,聆聽著女樂撥阮,身旁另有一美人拈花,兩名丫鬟焚香、揮扇。榻上和案頭復羅列了供玩賞的器物,景境於閒適優雅中,刻劃出古代文人與女性的生活剪影。

  舊題作者是李嵩(活動於1190-1264),但畫中人物造型和筆墨均更近於杜堇(活動於1465-1505),故推斷年代應在明代中期。

  • 宋 李嵩 聽阮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 錢選 招涼仕女
宋 錢選 招涼仕女
開啟詳細說明

宋 錢選 招涼仕女

  錢選(約1235-1303後),字舜舉,浙江吳興人。宋亡後不仕,寄情詩畫,精於摹古,被列名吳興八俊。

  本幅選自《集古名繪》冊,畫二美人,頭戴薄紗高冠,一著綠衫,一穿白衣,手執紈扇,優游於庭園中消暑。後方襯以花樹與太湖石,佈局簡約而設色典雅。衣紋線描用筆細勁,宛如游絲,應出自名家手,惟無作者款印,右上方舊籤題定為錢選。

  • 宋 錢選 招涼仕女
  • 宋 錢選 招涼仕女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
開啟詳細說明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

  本幅無款,右幅畫徽宗后,左幅畫欽宗后。兩后均頭戴冠花釵冠,兩側有下垂的博鬢,並以龍紋做裝飾。面部化妝相當淡雅,但在額頭、鬢角和兩頰,貼有珍珠花鈿。身穿朱領藍衫,上繡金龍和搖雉,描繪極見細膩富麗。

  兩后在靖康之難中(1127),遭金人挾持,相繼客死異鄉,境遇悲慘。儘管衣飾華麗,眉宇間,依稀隱現內心不安的情緒。

  •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
  •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
  •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人 宋高宗后坐像
宋人 宋高宗后坐像
開啟詳細說明

宋人 宋高宗后坐像

  宋高宗先後立過兩后,元配邢夫人於靖康之難被俘,高宗即位後,遙冊其為皇后。紹興十二年(1142),邢后棺槨由北地迎回,吳夫人才正式被冊立。吳后夙喜讀書,翰墨修養極高,曾經為高宗代筆,深受寵信。

  本像所繪即為吳后,她頭戴九龍花釵冠,面貼珠鈿。身著深青色禕衣,上繡十二行對雉,並用朱色作邊飾,上綴以龍紋,華美至極。

  • 宋人 宋高宗后坐像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宋人 宮沼納涼圖
宋人 宮沼納涼圖
開啟詳細說明

宋人 宮沼納涼圖

  本幅畫白石欄杆環抱蓮池,宮人賞荷納涼。女子倚靠几案翹腳閒坐,神情淡定若有所思。男侍持長柄障扇,扇面飾有鳳鳥,顯示女子位列后妃的尊貴身分。左側矮桌上擺置豐盛的消暑飲品和點心,几案上被擱置的團扇,形單影隻,彷彿欲藉此訴說宮中清冷,暗喻自己是由夏入秋的團扇。雖舊題為宋人,但家具形制較近明代。

  • 宋人 宮沼納涼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
開啟詳細說明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

  趙孟頫(1254-1322),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

  太湖石旁、棕櫚樹下,一仕女盤作於榻上吹簫,宋濂(1310-1381)題跋指出這張畫為趙孟頫所畫。山石以水墨染漬而成,與人物纖細的勾勒用筆形成對比,使得畫面在粗曠古拙的背景中,帶有秀雅的精緻感,透過仕女的神色表情與端坐的穩定姿態,成功地捕捉住當時專注吹奏樂器的氣氛。

  •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元 衛九鼎 洛神圖
元 衛九鼎 洛神圖
開啟詳細說明

元 衛九鼎 洛神圖

  衛九鼎(14世紀),字明鉉,浙江天台人。

  本幅是衛九鼎存世唯一的仕女畫名作。以白描法畫洛神宓妃駕輕雲,凌空在浩渺的江面上徐行,景境高古。柔韌的衣帶隨風飄飛,宛如遊龍迴轉,婉婉升起,充分展現空靈出塵的美感。中段大片留白,左方有一處挖補痕跡,右方則是倪瓚的題跋。遠方以淡墨寫意畫平緩山丘,可能出自他人所添附。

  • 元 衛九鼎 洛神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元人 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
元人 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
開啟詳細說明

元人 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

  本幅無款,作者待考。右幅畫世祖后,左幅畫順宗后。兩后頭頂所戴的罟罟冠,與畫成一字的眉型,是極為吸睛的元代妝容。

  此類半身像,具有底稿的功能,可據以繪製全身的立軸像。元代畫宮廷御容,結合中原傳統與域外風格,人物臉型飽滿渾圓,雙頰泛紅,五官特色鮮明。衣領邊飾,採用伊斯蘭風的「納石失」織金錦,尤其精緻華麗。

  • 元人 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元人 畫招涼仕女
元人 畫招涼仕女
開啟詳細說明

元人 畫招涼仕女

  本幅無款,作者待考。右幅畫世祖后,左幅畫順宗后。兩后頭頂所戴的罟罟冠,與畫成一字的眉型,是極為吸睛的元代妝容。

  此類半身像,具有底稿的功能,可據以繪製全身的立軸像。元代畫宮廷御容,結合中原傳統與域外風格,人物臉型飽滿渾圓,雙頰泛紅,五官特色鮮明。衣領邊飾,採用伊斯蘭風的「納石失」織金錦,尤其精緻華麗。

  • 元人 畫招涼仕女
  • 元人 畫招涼仕女
觀賞放大圖
關閉
元人 畫梅花仕女
元人 畫梅花仕女
開啟詳細說明

元人 畫梅花仕女

  梅花樹下,一名身形修長的美人,手持銅鏡,正專注地妝扮著自己。身側還點綴了奇石和水仙花,情境恬靜而優雅。美人額間所裝飾的梅花造型花鈿,是整幅畫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如此裝束,依據徐堅的《初學記》記載,畫中人應是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

  本幅雖然舊題為元人,但從仕女形象及衣紋線條來推斷,時代應在明中期以後。

  • 元人 畫梅花仕女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文徵明 蕉陰仕女圖
明 文徵明 蕉陰仕女圖
開啟詳細說明

明 文徵明 蕉陰仕女圖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初名壁,字徵明,號停雲生、衡山居士。

  文徵明個性嚴謹,很少創作仕女畫,本幅是故宮藏品中唯一的一件。無論是構圖或筆墨都表現得相當簡潔,不追求繁複與精麗,也不刻意強調仕女姣好的面容與嫵媚姿態,表達出一種復古與平淡的感覺,與當時流行的仕女畫完全不同,屬於比較文人式的作風。

  • 明 文徵明 蕉陰仕女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
開啟詳細說明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吳縣(江蘇蘇州)人。初師法周臣,後廣學宋元,畫風兼得精謹秀麗與清勁淡雅,位列明大四家。

  本幅畫北宋初陶穀出使南唐,南唐派宮妓秦蒻蘭喬裝成驛吏女兒,試圖引誘,陶穀果然心生邪念,寫詞相贈。後陶氏在後主款宴中擺出正人君子派頭,後主遂令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正是陶穀所贈,頓時讓他狼狽萬分。

  •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開啟詳細說明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唐寅(1470-1524),字伯虎,江蘇吳縣人。師承周臣而青出於藍,位列明四大家。

  本幅取材自〈怨歌行〉,畫班婕妤(西元前48-6)手持紈扇,獨自在棕櫚樹下悄然佇立,神情悵然若有所思,前景以蜀葵花點出夏末秋涼的時令。作者透過景境與人物的巧妙配搭,深刻描繪出畫中人的感情和際遇,讓觀畫者得以超邁時空,共感漢代美人的滄桑與情癡。

  •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唐寅 倣唐人仕女
明 唐寅 倣唐人仕女
開啟詳細說明

明 唐寅 倣唐人仕女

  據《雲溪友議》所載,唐人崔涯以文采馳名揚州,詩詞深得讚賞。名妓李端端曾向崔涯求詩,獲贈詩句「一朵能行白牡丹」。畫中男子坐於榻上,凝視屏風前手持白牡丹的女子,正是李端端與崔涯相晤的情景。

  此作內容雖然以唐人的風流韻事為依據,實際則反映出中晚明時期,士人與藝妓間頻繁交往的文化現象。

  • 明 唐寅 倣唐人仕女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開啟詳細說明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仇英(約1494-1552),字實父,江蘇太倉人。畫風兼得精麗與文雅,為明四大家之一。

  本幅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皇家庭園殿宇為背景,描繪後宮嬪妃百態;其中,並包含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著名故實。全卷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除美女群像外,也融入了琴棋書畫、鑑古、蒔花等文人休閒活動,是仇英晚期歷史故事畫的精絕之作。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仇英 乞巧圖
明 仇英 乞巧圖
開啟詳細說明

明 仇英 乞巧圖

  七夕最重要的習俗便是婦女的乞巧活動,到了晚上婦女用彩線穿七孔針,在庭院中設香案供桌,擺上泥偶「磨喝樂」來供奉神靈,藉以向織女乞巧與求得多子。畫家藉由描寫七夕時的各種活動,帶領觀者一窺宮中女子私密又風雅的生活。

  樹幹上雖有仇英簽名與蓋印,不過應非他的真蹟,而是接近尤求(活動於16世紀後半)一派的畫家所作。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 明 仇英 乞巧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陳洪綬 仕女
明 陳洪綬 仕女
開啟詳細說明

明 陳洪綬 仕女

  陳洪綬(1598-1652),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構圖布局,崇尚高古怪奇,卻又意趣盎然,是晚明極具影響力的變形主義畫家。

  本幅選自《雜畫》冊第六開。設色畫一高髻美人佇立回首,衣著典麗,配色妍而不俗。用筆古樸沉穩,線描轉折,於方折中隱含圓勁,誠屬其精心傑作。左方行書自題詩句二行,更添畫外意。款署乙酉,是他四十八歲所作。

  • 明 陳洪綬 仕女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 陳洪綬 縹香
明 陳洪綬 縹香
開啟詳細說明

明 陳洪綬 縹香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擅繪事,尤精人物畫。

  《隱居十六觀》是十六幀表現隱居生活的白描淡彩人物圖冊,每幅皆有用典。〈縹香〉選自第十五開,畫中女子手托一書,主題可能與唐代才女魚玄機(約844-868)有關。玄機曾在長安觀榜後寫下「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抒發女子無法攀桂折枝的不甘心聲。

  • 明 陳洪綬 縹香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人 孝安皇后 孝定皇后半身像
明人 孝安皇后 孝定皇后半身像
開啟詳細說明

明人 孝安皇后 孝定皇后半身像

  本幅無作者款印,絹地上以泥金楷書標註封號。右幅畫穆宗陳皇后,左幅畫穆宗李貴妃。李貴妃為神宗生母,神宗即位後,被尊為太后,也是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太后。

  畫中兩后均作正面半身像,頭戴龍鳳花釵冠,身穿翬衣、霞披,上面繡有龍紋及搖雉圖案。雖描繪極為細膩,色彩繁縟,但比起宋代與元代的帝后肖像,寫實程度已略遜一籌。

  • 明人 孝安皇后 孝定皇后半身像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明人 顧繡西池王母
明人 顧繡西池王母
開啟詳細說明

明人 顧繡西池王母

  顧繡形成於明代萬曆(1573-1619)年間,為上海顧名世家族女眷所創。顧名世,嘉靖(1522-1566)進士,修築江南園林,以詩詞書畫會友,顧氏女眷參與其間,以針代筆詮釋宋元名蹟,刺繡也逐漸成為上層婦女的藝術活動。

  掛屏所繡是道教女仙的代表人物西王母。祥雲間,王母娘娘手捧壽桃,乘彩鳳飛至,旁有執扇女仙隨行,是民間流行的聖像造型。

  • 明人 顧繡西池王母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 朱耷 東坡朝雲圖
清 朱耷 東坡朝雲圖
開啟詳細說明

清 朱耷 東坡朝雲圖

  朱耷(1626-1705),江西人,號八大山人,與弘仁、石谿、石濤並稱「四僧」。

  畫梧桐樹兩棵,蘇東坡手拿扇子坐在椅子上,身體斜靠桌案,雙目注視著身軀微屈,正在書寫的朝雲。蘇軾在錢塘當官時,將名妓朝雲納為妾,她起初不識字,事東坡後才開始學書。後來蘇軾貶至惠州,家奴皆散去,唯獨朝雲相隨。本幅為張群先生捐贈。

  • 清 朱耷 東坡朝雲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 黃慎 煉丹圖
清 黃慎 煉丹圖
開啟詳細說明

清 黃慎 煉丹圖

  黃慎(1687-1768後),福建寧化人,字躬懋,號癭瓢,揚州畫派名家。

  本幅畫八仙中的何仙姑、李鐵拐與張果老圍爐煉丹,爐煙裊裊,虛實相映。畫幅頗大,作者在描繪與上色時,都顯得大膽不拘。人物的衣紋與頭髮、鬍鬚,充滿了輕重、疏密、粗細的變化,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與飛動感,形成明顯的個人風格面貌。本幅為李石曾先生捐贈。

  • 清 黃慎 煉丹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 冷枚 耕織圖
清 冷枚 耕織圖
開啟詳細說明

清 冷枚 耕織圖

  冷枚(活動於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前期),山東膠州人,師從焦秉貞(活動於1689-1726年間),善人物界畫,尤精仕女,畫風工麗妍雅,於康熙、乾隆朝供職內廷。

  耕織圖題材始於南宋,描寫性別分工的古代農業社會,男耕女織各司其職。康熙年間焦秉貞奉詔重新編輯並鏤版刊行,冷枚以焦圖為藍本,採西方透視與凹凸陰影法繪製,並賦予明麗色彩。

  • 清 冷枚 耕織圖
  • 清 冷枚 耕織圖
  • 清 冷枚 耕織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
開啟詳細說明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

  姚文瀚(1713-?),順天(今北京)人,工人物,兼擅釋道畫像,乾隆八年(1743)供職如意館畫畫人。

  女真入關後,重視漢族傳統節令的繪畫題材,據《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每逢重要節令,清宮都會組織畫家進行創作,再呈皇帝閱覽,以示慶賀。本幅描繪闔家過年歡慶團圓的場面,庭院中嬉戲的孩童,與後院裏忙碌的婦女,形成對比。

  •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 金廷標 畫曹大家授書圖
清 金廷標	畫曹大家授書圖
開啟詳細說明

清 金廷標 畫曹大家授書圖

  金廷標(?-1767),字士揆,浙江吳興人。

  本幅畫東漢班昭(約45-117)授書故事,二女攜幼兒在一旁觀看,喧鬧的孩童沖淡了嚴肅的上課氣氛。人物描繪細緻,用色典雅,反映出畫家的嚴謹與用心。班昭是班彪(3-54)的女兒,嫁曹壽為妻,博學高才,接續班固(32-92)完成《漢書》,也數次奉召入宮,教導皇后及貴人們,被稱為曹大家(音姑)。

  • 清 金廷標	畫曹大家授書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 羅聘 蘇小小像
清 羅聘 蘇小小像
開啟詳細說明

清 羅聘 蘇小小像

  羅聘(1733-1799),字遯夫,號兩峰,又號花之寺僧。寓居揚州,金農(1687-1763)弟子。

  蘇小小相傳是六朝南齊時(479-502)的錢塘名妓,她勇於追求愛情的形象深植人心,歷朝文人多有歌詠。本幅畫蘇小小著清裝像,以獨特方式處理其衣紋服飾,面容採用傳統畫法,刻畫出複雜微妙的人格特質。本幅為蘭千山館寄存。

  • 清 羅聘 蘇小小像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 錢慧安 瑤仙獻瑞
清 錢慧安 瑤仙獻瑞
開啟詳細說明

清 錢慧安 瑤仙獻瑞

  錢慧安(1833-1911),字吉生,號雙管樓主,寶山人(今上海)。畫風融入西洋技法,為海派著名人物畫家。

  本幅畫仙女蟠桃獻壽,寓意吉祥,是民間典型的祝壽題材。女仙衣紋線條遒勁有力,人物神態表情嫻雅,畫家雖然自稱是模仿明代白陽山人陳淳(1484-1543)的畫法,表現方式則是依照自己意思,帶有鮮明的個人與時代色彩。

  • 清 錢慧安 瑤仙獻瑞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人 油畫像
清人 油畫像
開啟詳細說明

清人 油畫像

  本幅戎裝女子畫像,二十世紀初曾訂為香妃像,但女子面容與維吾爾族形貌有別,推測另有其人。女真善騎,入關後仍秉持尚武精神,皇帝出行圍獵,常有后妃、皇子宗女隨行。女性著戎裝、騎馬射獵的圖像,表現出清宮女性不懈武備的獨特樣貌。

  畫作推測應是宮廷裝飾壁畫(又名「貼落」)的局部,是否為郎世寧所繪,尚無定論。

  • 清人 油畫像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清人 美人折桂圖
清人 美人折桂圖
開啟詳細說明

清人 美人折桂圖

  求取功名大概是古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宋代《避暑錄話》中記載,「折桂」與「登蟾宮(月亮)」都有獲取功名的意義,因此這兩個圖像便成為吉祥的象徵。

  畫家以流暢的線條與細膩的上色來處理頭部與手,描繪出女性的溫柔婉約,衣紋皺摺感,以粗細變化較大的線條來處理,是仕女畫中佳作。美人安靜祥和的表情若有所思,手中桂枝也透露出對於未來的寄望。

  • 清人 美人折桂圖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民國 溥心畬 紈扇仕女
民國 溥心畬 紈扇仕女
開啟詳細說明

民國 溥心畬 紈扇仕女

  溥儒(1896-1963),河北宛平(今北京)人,字心畬,號西山逸士。

  一綠衣女子坐在太湖石後方,纖纖玉手拿著團扇,眼波流轉,身姿柔媚,頗有婀娜風情。不僅構圖相當具有巧思,由於深厚的書法功力,線條呈現出柔中帶勁的質感,構成獨特的仕女畫風格。畫家本人對這個畫稿似乎相當滿意,因此曾經好幾次畫贈好友。本幅為寒玉堂寄存。

  • 民國 溥心畬 紈扇仕女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民國 林風眠 紅顏將軍
民國 林風眠 紅顏將軍
開啟詳細說明

民國 林風眠 紅顏將軍

  林風眠(1900-1991),廣東梅縣人。留學法國,是近現代美術的啟蒙者。

  他大約從四○年代末期開始,以傳統戲曲人物創作,希望透過耳熟能詳的人物與扮相,探索色彩及形式的表現。本幅畫「霸王別姬」裡項羽(西元前232-202)阻止虞姬(?-西元前202)自殺的場景,戲服與妝扮都被轉化成現代幾何圖形,配合濃烈的色彩,充滿立體派的意趣。

  • 民國 林風眠 紅顏將軍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
開啟詳細說明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

  丁衍庸(1902-1978),廣東茂名人。早年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一九四九年赴香港擔任教職,積極嘗試國畫新技法。

  本幅以淋漓流暢的線條,畫出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畫面右側不著上衣的士兵下跪仰視著,更加凸顯木蘭的驍勇與氣勢。線條及鮮明色彩雖然相當具有個人特色,始終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用筆,這也是他新水墨探索的核心。

  •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
觀賞放大圖
關閉
民國 程芥子 公孫大娘舞劍器
民國 程芥子 公孫大娘舞劍器
開啟詳細說明

民國 程芥子 公孫大娘舞劍器

  程芥子(1910-1987),名柳燊,以字行,浙江餘姚人。

  畫面表現公孫大娘舞劍器場景。她因為舞技精湛而享譽京城,許多文人都為她賦詩喝彩。除了啟發「草聖」張旭的狂草書法,她的劍器舞也影響「畫聖」吳道子的人物畫,顯示出藝術間的相互感染力。舞「劍器」所用器具尚有爭議,一般多據字面理解為劍舞,不過也有旗舞、彩帶舞等說法。

  • 民國 程芥子 公孫大娘舞劍器
觀賞放大圖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