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展期:2016.02.01~04.17,陳列室:103,104
「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展期:2016.02.01~04.17,陳列室:103,104
:::

清末民初社會百態

清末民初的中國,在政治與文化上處於一個傳統與現代交替的時期。新與舊、中與西的相互激盪,形塑了新時代各種面貌。伴隨晚清社會發生的結構變化,新的社會現象開始出現,如婦女地位的提高,又如接受新式教育或留學歸國的知識份子日益增多,對於引領潮流趨勢,推動時代轉變,皆曾發揮重大影響。

本單元展陳的舊照影像內容各異,然如實反映了新時代不同社會階層成員的面貌形像。另一方面,穿梭於北京城大街的平民百姓,圍繞著紫禁城周邊營生的攤販商旅,在傳統建築與城門牌樓的映襯下,仿彿又與新時代的氛圍顯得格格不入,也更呈現出清末民初多元文化衝擊與融合下的矛盾特色。

北京社會面容

  1. 二十世紀初期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內城設城門九座,其位於紫禁城南,俗稱前門的正陽門最具規模,門上有箭樓,內設甕城。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時遭損毀,不久後重建。民國四年(1915),北洋政府為改善交通,將甕城拆除。

北京社會面容
北京正陽門甕城

梅蘭芳

  1. 二十世紀初期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梅蘭芳(1894-1961),江蘇吳縣人,原名瀾,一字鶴鳴,又字畹華,出身戲曲世家,祖梅巧玲(1842-1882)、父梅竹芬(1874-1897)皆清末著名京劇旦角。民國二十二年(1913),梅氏受邀進宮為慶祝端康太妃(1873-1924)五十壽辰演戲,博得在場的溥儀與貴妃稱許與賞賜;亦曾多次出國演出,並與國外著名藝術家交流,其戲劇藝術獲得高度評價。一生演戲生涯,創造了如杜麗娘、林黛玉、虞姬、花木蘭等傳統中國婦女形象,掀開京劇文化另一波高潮。

梅蘭芳
梅蘭芳《天女散花》劇照

女子讀書像

  1. 一九二年代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影像中女子從髮型到衣著,全身男裝打扮,手拿《群強報》,靠椅旁刻意擺放西洋鐘與西式茶壺,凸顯民國初年婦女追求新知與西化的意味。其手上所執之《群強報》,是民初北京發行量甚大的小型報章,主要刊載京城市井小民生活、社會瑣事與京戲廣告,應有盡有。

女子讀書像
女子倚靠讀書像

包衣選宮女

  1. 清代末年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宮中除大量的太監外,也有為數不少的宮女服侍皇族后妃。太監全是漢人,宮女則主要是旗人。她們是從內務府上三旗包衣(正白、正黃與鑲黃)中挑選,宮裡稱作「選秀女」,實際不過是專門供差使的侍女,大多是來自窮苦旗人家的女孩。宮女約十三歲入宮當差,四、五年後遣返回家。但服侍勤奮的,則可能被主子留下,繼續在宮中當差。例如老宮女張玉春,即長年被留在宮中,先後侍奉過慈禧、隆裕與端康皇貴太妃三人,深受皇室家屬的信任與禮遇。

宮中選使女是由內務府負責,待選女子從神武門進宮,每位發給藍布長衫,一面約五、六寸長,約兩寸寬的木牌,繫在長衫右方第一紐扣上,牌上寫著「某某佐領」或「某某管領」某某之女。中選的留下,由負責的媽媽或太監帶走,落選的交還木牌回家,其中或額外選出幾名,賞於親王府或后妃娘家當使女。中選的宮女,先派一位「婦差」作姑姑,進行嚴格教導,經過三個月以上,學習成套規矩,即可派任當差。

包衣選宮女
包衣選秀中待選秀女合影

禁城太監

  1. 民國十二年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到了二十世紀民國時期,大概全世界僅有中國仍存在著太監的制度。除皇宮外,王府貝勒家中同樣也有太監若干人從事雜役工作。相較於盛清時期,民國初年小朝廷宮中太監數量約剩下八、九百人,統由宮中督領侍管理,其下有副督領侍、總管、首領,再下是一般位階較低的小太監,負責各處雜役打掃、宮門管理、庫房保管、皇室膳食、防火站班,以及轉奏傳旨等工作。

這些太監,大多來自直隸地區,主要由於家境窮困,為生計所迫。如照片中伺候溥儀的養心殿御前太監邵興祿,即出身直隸南皮縣;而民國十二年(1923)六月建福宮大火時最早通報發現火災的馬來祿,則出身直隸東光縣。至於大家熟悉的清末權監李蓮英(1848-1911)與崔玉貴(1860-1925),都是來自直隸大城縣,而曾經服侍隆裕皇太后(1868-1912)的張蘭德(1876-1957),則是直隸靜海縣人。

清宮太監制度等級森嚴,總管、首領、御前等太監地位尊崇,擁有特殊待遇,綢緞錦袍,除役使低階小太監外,更利用宮中權勢貪婪舞弊,甚至竊取文物。建福宮火災後,溥儀憤而下令裁撤宮中太監即與其盜賣文物有關。裁撤太監行動曾轟動一時,外國人甚至讚許溥儀的決斷,但流落宮外的太監卻一時構成北京社會治安的疑慮。

禁城太監
內殿總管邵興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