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展期:2016.02.01~04.17,陳列室:103,104
「百年回眸─故宮禁城及文物播遷影像」特展,展期:2016.02.01~04.17,陳列室:103,104
:::

宮殿苑囿

紫禁城內金玉交輝、巍峨堂皇的宮殿建築,以及泉清石秀、饒富意致的皇家苑囿,係明清諸帝多年修建興築所積累的成果,曾是皇帝登基聽政、大婚冊封、讀書休憩之場合,亦為臣工百僚佐君理事之所在。這些宮殿樓閣,走過數百年歲月,飽經風霜雨雪,訴說著皇朝興衰,也見證了時代變遷、政局遞嬗與世事滄桑。

本單元展陳的照片影像,多攝於清末民初,範圍及於紫禁城外廷內朝各重要宮殿壇廟、樓閣臺榭。目今,紫禁城已褪去帝制時代的權威外衣,對外開放參觀,然觀眾檢視舊照影像,仍可一睹昔日皇家禁地宮殿苑囿之華麗輝煌。

紫禁城外朝中軸線前三殿

  1. 二十世紀初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營建於元大都的基址上,經明、清兩代修築而成,規模甚為壯觀,曾有二十四位帝王在此號令天下。四面各有一座城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外環以護城河,城內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南部統稱外朝,北部統稱內廷。

建於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外朝核心,又稱「前三殿」。太和殿是皇朝正殿,中設金漆蟠龍寶座,皇帝在登基、大婚、上皇太后徽號、冊封皇后、大朝會、燕饗、命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皆御此殿。前有丹陛,陛間列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二,以及十八個寶鼎,寓意君王萬壽,江山永固。陛下有廣場,為文武官員行禮之處。

紫禁城外朝中軸線前三殿
太和殿全景

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後三宮

  1. 二十世紀初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乾清門廣場以北為內廷。在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宮殿,以乾清宮為首,依序為交泰殿、坤寧宮,合稱「後三宮」。「後三宮」以北,有欽安殿及御花園,為皇帝日常休憩賞臨去處。

乾清宮前有乾清門,是內廷正門,亦是清代皇帝舉行「御門聽政」的地點。乾清宮原為明代至清初皇帝寢宮,自雍正帝(1678-1735)將寢宮移到養心殿後,遂成為新的理政之所。乾清宮中央設有寶座,寶座後的屏風刻有康熙帝(1654-1722)御製「五屏風銘」。宮中上方懸掛「正大光明」匾額,雍正初年推行秘密建儲,曾密書繼君名字於匣內,置於匾額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帝,均按此法繼承大位。



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後三宮
乾清宮全景

頤和風光

  1. 二十世紀初期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頤和園位於紫禁城西北,原名清漪園,是一座包含北部萬壽山,南部昆明湖的大型山水園林,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賀崇慶皇太后(1692-1777)誕辰所建。咸豐年間(1851-1861),遭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並改名,慈禧太后在此頤養天年。園內萬壽山及昆明湖間有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長廊曲折,彩繪精緻,景色美不勝收。山上排雲殿建於原大報恩延壽寺基址上,殿內寶座及擺設均依皇室宮殿形式,作為慶典朝賀之所。殿後有金碧輝煌的佛香閣,為八面三層之宏偉建築,內供銅佛。十七孔橋可連接昆明湖中的南湖島,長虹倒影,甚為美觀。玉帶橋形色若玉帶,為西堤六橋之一,其橋洞與水中倒影混呈圓形。

頤和風光
頤和園萬壽山前長廊

皇室書庫

  1. 二十世紀初期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中軸線外朝三大殿前兩側,各有一組宮殿。東側為文華殿,西側為武英殿。乾隆年間,參照浙江寧波天一閣形式,在文華殿北,原稱聖濟殿舊址上建築文淵閣,作為庋藏《四庫全書》之處。文淵閣座北面南,以黑色琉璃瓦頂覆蓋,黑色主水,寓意水能克火。外觀上下兩層,內有三層。閣前鑿一長方形水池,引內金水河流入,意在防火。

皇室書庫
文淵閣外景

京城壇廟

  1. 二十世紀初期
  2. 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天壇,位於紫禁城以南,是明清皇帝祭天之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分內外兩壇,主要建築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在一中軸線上。前有圜丘壇,是一座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祭天之處。壇北有皇穹宇,存放祭祀神牌。再往北為祈年殿,是皇帝祈穀之所,以丹陛橋連接南北主要建築。以西為齋宮,是皇帝行祭禮前的齋戒處。天壇造型宏偉,具體體現中國天人關係,是迄今仍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

京城壇廟
天壇祈年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