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版記功

乾隆二十九年(1764),郎世寧以七十六歲高齡,奉旨為清廷平定準回兩部戰役繪製十六幅紀念得勝圖稿,乾隆皇帝諭令運往法國巴黎,鐫雕銅版,印製銅版畫。郎世寧負責繪製了圖稿中之〈格登山斫營圖〉和〈黑水圍解圖〉兩幅,這是郎世寧生命最後重要的藝術工作。


展覽除展出此次戰役有關的諭旨文書、銅版畫製作相關檔案與翻譯信件外,也選出清代官方撰修的郎世寧傳記資料,以及當時法國為郎氏所繪的兩幅得勝圖印出的試印版與完成版,一方面介紹郎世寧的生平與藝術成就,另方面呈現十八世紀乾隆皇帝將戰爭與藝術結合的極致表現。

畫阿玉錫持矛盪寇圖 卷

清 郎世寧

畫阿玉錫持矛盪寇圖 卷

  1. 卷 紙本設色
  2. 引首縱27.1公分 橫56.5公分
  3. 本幅縱27.1公分 橫104.4公分

阿玉錫(生卒年不詳),蒙古準噶爾部人,後投效清廷。乾隆二十年(1755),準噶爾汗達瓦齊與沙俄勾結,在清軍夾擊下,逃往伊犁西北格登鄂拉,據險頑抗。阿玉錫率騎兵夜襲叛軍營地,達瓦齊大潰逃遁,後為霍集斯擒獲。阿玉錫立下戰功,郎世寧奉命爲作油畫臉像,又畫〈得勝營盤圖〉大畫,再將臉像畫成跑馬紮鎗式手卷。

畫家捨去背景,寫實地表現阿玉錫頭戴孔雀翎暖帽,身著箭衣,背掛火槍,腰繫箭囊,執韁握矛,騎馬奮勇衝殺的景象。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格登山斫營圖〉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格登山斫營圖〉

  1.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起稿
  2. 柯升(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主持
  3. 勒霸(J. Ph. Le Bas, 1707-1783)雕刻
  4. 乾隆三十四年(1769)巴黎蝕刻銅版正式本
  5. 縱58公分 橫95公分

本圖又稱〈愛玉史詐營圖〉,是役清軍徹底擊潰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是清廷控制天山北路的決定性戰役。圖中描述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間,降附清廷的翼領喀拉巴圖魯阿玉錫(Ayūsi, 生卒年不詳)夜率精騎二十二人,成功突襲準噶爾部達瓦齊(?-1759)格登山大營的情形。圖中格登山大營中敵軍裝備齊全,備重砲多門,只見阿玉錫自密道小徑接近敵軍,突被發現後,阿玉錫率眾奮進,持長矛突擊,如入無人之境,達瓦齊全營因此驚潰,自相蹂躪逃散。

全圖由郎世寧親自起稿,寫實地描繪當時戰場情景,藉由人物的細膩表情、空間層次的立體效果,營造閱者親臨戰場,感受戰雲密佈的肅殺氣氛與戰鬥的張力。在畫中阿玉錫身騎黑馬,手執長矛,刺向敵軍胸前。此役,因其夜襲敵營有功,乾隆皇帝除命令郎世寧為他繪下〈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一幅外,更特地撰詩記述,以表揚其忠勇。

此圖在郎世寧起稿後,乾隆三十年(1775)首批送往法國巴黎蝕刻銅板,由巴黎著名工匠勒霸(J. Ph. Le Bas, 1707-1783)負責鋟刻,其名即刻印在圖下方之石塊上。乾隆三十四年(1779),此銅版畫製作完成,次年九、十月間,經法國東印度公司運抵中國。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黑水圍解圖〉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黑水圍解圖〉

  1. 郎世寧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起稿
  2. 柯升(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主持
  3. 勒霸(J. Ph. Le Bas, 1707-1783)雕刻
  4. 乾隆三十六年(1771)巴黎蝕刻銅版正式本
  5. 縱58公分 橫95公分

黑水,蒙古語作「喀喇烏蘇」,位於新疆葉爾羌河上游。郎世寧所畫的〈黑水圍解圖〉,即是描繪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月兆惠(1708-1764)所部在葉爾羌城外受困,後在援軍抵達後突圍的過程。皇帝親撰〈黑水圍解〉詩,具體描述戰況細節。

圖後方山巒疊嶂,雲影跌宕,襯托清軍孤軍奮戰的堅苦。左方清軍的防禦工事,圖正中舉臂執鞭的兆惠,鎧甲英姿,堅忍沉著,指揮若定,彷彿具有穩定軍心的重要力量;圖右描繪清軍調集大兵解圍,各路並進,追殺回部的慘烈場面。構圖描繪時間不一,突破時空限制,融繪定格於一圖,充分體現郎世寧處理戰爭場面的繪畫功力,為清軍進勦回部留下翔實紀錄。

本戰圖經送法國巴黎雕刻銅版,亦由名匠勒霸操刀鐫製,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次年銅版畫與銅板一併運回中國。

〈為辦理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銅板四幅交法國刻製事〉

〈為辦理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銅板四幅交法國刻製事〉

  1. 署理兩廣總督楊廷璋(1689-1771) 粵海關監督方體浴(1735-?)等奏
  2. 乾隆三十年八月初一日
  3. 縱22公分 橫126公分 12扣

乾隆三十年五月二十六日,乾隆皇帝為製作〈平定凖噶爾回部等處得勝圖〉發佈上諭,由耶穌會郎世寧修士、王致誠修士、艾啟蒙神父和不履奧斯定會士安德義神父等四人,先繪製第一批四幅畫稿,準備發往西洋製作銅版和刷印銅版畫。六月十六日,內務府造辦處將四幅畫稿,寄義大利信一件,諭旨及其義大利文和拉丁文譯本呈覽,乾隆皇帝命軍機處以兵部火牌寄往廣東辦理,七月初十日抵達廣東。本件奏摺是署理兩廣總督楊廷璋和粵海關監督方體浴兩人於八月初一日聯名覆奏辦理情況。從奏報內容可知,廣東官員們原不知道要委託給歐洲哪一個國家;經廣東行商代為詢問駐在廣州的法國東印度公司大班口干口仔哩,同時,法國神父Louis Joseph Le Febvre亦請託與楊廷璋熟識的官員,力稱法國雕刻術最善,總督等人才決定交付法國承辦。同時預期首批銅版四塊將於乾隆三十四年運回。由於考慮海路運輸危險,楊廷璋等建議乾隆皇帝將草稿繪製兩份,分別送出,但乾隆硃批:「有一分已足,何必。」(周維強)

〈洋商帶回鐫工首領柯升寄京書信呈覽〉

〈洋商帶回鐫工首領柯升寄京書信呈覽〉

  1. 蔣友仁、錢德明譯
  2.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初四日
  3. 縱267公分 橫67.8公分 6扣

本件說明了在兩廣總督李侍堯傳達了對法商延期繳交銅版畫的不滿後,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初四日,廣東進呈了法國內廷特等鐫工柯升的陳情書(mémoire),軍機處交由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Michel Benoist, 1715-1774)和錢德明(Jean-Joseph Marie Amiot, 1718-1793)翻譯。柯升在信函中指出銅版畫製作工藝細緻,中國製造的紙張無法用於銅版畫印刷,必須採用法國紙張,而印刷銅板的油墨亦需要特別熬製,以適應銅板上細微的紋路,油墨以葡萄酒渣為原料。而印前在銅板上敷摸油墨的功夫亦是印刷效果的關鍵,在法國數百名工匠中,也只有四五位熟練此一技術。在考慮紙張、油墨、印刷技術等因素後,為求謹慎製作,必須耗費時日,故而延遲交件。柯升在信中亦建議印刷一千份銅版畫隨同銅板送回,同時承諾也會將銅版畫的做法詳細註明。

贊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