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華前後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於1688年7月19日出生於義大利米蘭,早年即在畫室習藝,十九歲(1707)於熱那亞(Genoa)加入耶穌會修習。1709年至葡萄牙里斯本,1714年由教廷派往中國,並於1715年8月20日抵達澳門。此次特展之義大利馬丁尼茲養老院藏品,未曾公開展示,據信為郎世寧在熱那亞時期之作,是抵華前在歐洲的畫作實例,藉此展陳郎世寧的西方藝術本源面貌。


郎世寧抵華之初於康熙、雍正朝的繪畫作品數量有限,但融合中西畫風的面貌精彩多元。郎世寧一方面採用中國題材,於形塑物象的光影效果、構築景觀的深遠表現等方面,顯示出有別於中國畫風的新進展。另一方面,亦有採西洋畫法,卻繪製於中國扇面形式之作。此外,彩瓷展品顯示郎世寧與紋樣繪製的關連,則能說明郎世寧於清宮各式內廷製作的不同角色。

聚瑞圖

清 郎世寧

聚瑞圖

  1. 軸 絹本設色
  2. 縱173公分 橫86.1公分

此軸描繪一青瓷瓶中插有並蒂蓮花、禾榖等祥瑞植物,是宋元以來象徵聖人治世的畫題。畫幅款題以清宮印刷用「宋字」書體寫成,紀年雍正元年(1723),為郎世寧最早紀年作品。畫中視點設於三分之二幅水平位置,讓觀者得以看到瓷瓶口內側,又以白色顏料畫出高光,增強了瓷瓶的立體效果。針對植物,郎世寧更擅長運用色塊表現物象立體凹凸以及明暗光影。整體敷彩微妙精緻,為物象添上有如自體內在發光般的質感,是郎世寧透過中國母題駕馭西法的絕佳呈現。畫中瓷瓶與院藏雍正仿汝釉青瓷弦紋瓶體制相近。

花底仙尨

清 郎世寧

花底仙尨

  1. 軸 絹本設色
  2. 縱123.2公分 橫61.9公分

畫面描繪紅褐色小狗在桃花盛開的庭園景緻。桃花枝葉出自一嶙峋老樹,其根部錯節深紮,一二細枝從根部抽出,含苞桃花更凸顯老樹生機。後方的高大湖石,奇詭造型亦與老樹呼應。畫中小狗姿態講究、模樣可愛,靜止中有細微動感,像被另外的事物吸引,正停下回首張望。郎世寧以精緻翔實的手法描繪動物,既有立體效果又兼及毛色光澤。如實的外在形貌與細膩的內在神態,此後成為其動物畫要件。本幅原無年款,據清宮檔案,雍正五年(1727)二月郎世寧曾修改一件「者爾得」(滿文意指棗紅色)小狗畫作,或即是此軸。

畫山水 軸

清 郎世寧

畫山水 軸

  1. 軸 絹本設色
  2. 縱143.2公分 橫89.1公分

層巒疊翠山間,山嵐雲煙縈繞,村舍、涼亭、小橋掩映。郎世寧融入皴擦鉤勒法與類似素描的點法,呈現物象不同的質感。樹葉有乾濕濃淡細膩變化,設色明淨細秀。隱約可見的煙嵐,益增畫面深遠的空間感。

郎氏對傳統文人畫也有涉獵,學習對象是宮廷畫家唐岱(1673-1752以後),唐岱則師從王原祁(1642-1715)。畫面山頭造型,雜樹布置、皴法、苔點,都可看見學習唐岱筆法,兩人曾多次奉旨合作,此種關係確立清初畫壇「正統」風格一脈相承。

四季花卉棋盤

清 郎世寧

四季花卉棋盤

  1. 木胎棋盤 絹本設色
  2. 縱25.7公分 橫26公分

本幅為貼在棋盤背面的絹畫,作水際繁花,梅、菊、荷、鳶尾、海棠、牡丹、桔梗、秋海棠等,花期各異,卻盡皆綻放,枝頭有雙鳥對鳴。棋盤可折疊,每小幅皆能自成一獨立畫面,足見匠心。右上梁詩正(1697-1763)題句:「四序繁英一局中」、「筆端疑有迴文樣」,頗合棋盤畫意。存世郎氏作品少有如是小者。此幅以斷續之筆繪坡石,並畫出荷莖倒影,應屬早期畫風。然落款未署「臣」字,可見其服務對象並不限於帝王,且種類多樣。

書畫合璧竹骨摺扇

清 郎世寧、張若靄

書畫合璧竹骨摺扇

  1. 摺扇 紙本設色
  2. 縱28公分

本幅為院藏唯一的郎世寧畫扇,繪於墨箋,用色鮮麗,作花石草蟲微觀之景。螽斯踞石,蜜蜂於蒲公英上採蜜。花朵與花莖以高光表現光源方向,昆蟲之軀體量感則以細膩的色澤呈現。螽斯之絨毛、觸鬚、及其於石上形成的陰影等,皆依稀可辨。另一面為張若靄書〈唐人月儀帖〉「二、三月」,似呼應畫中季節。此幅或為郎氏早期所作,寫實描繪三度空間裡的物象特徵,為傳統草蟲畫賦予新意。摺扇發軔於東亞,此扇由西洋人所畫,更顯特別。

青花牽牛花紋折方瓶

明 宣德

青花牽牛花紋折方瓶

  1. 高13.8公分 口徑5.8公分 足徑7.2公分 深10.6公分

圓口窄唇邊,長頸,兩側對按獸耳。方腹,上下四角分別削成四個三角形斜面,高圈足外撇,足端露白胎。獸耳加施鈷藍釉,口、足分飾青線;器表白釉之下滿畫青花纏枝牽牛花。足內有「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青花款,外加雙圈。對比清郎世寧<畫瓶花圖>,得以理解宣德瓷瓶流傳於清宮,並且當作花器使用的情形。<畫瓶花圖>中的青花瓷瓶,很早即被學者指證是宣德朝瓷器,然而所畫究竟是哪一件實物?對比本院和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後,發現細節上均存在若干的差異,因此暫時無法將其中一件看成是郎世寧寫生入畫的瓷瓶。除了<畫瓶花圖>之外,大英博物館和V&A收藏的<古玩圖>卷中,也畫有相似的青花折方瓶,反映出十八世紀時,以瓷器入畫儼然成為一股時髦的畫趣。

宜興胎畫琺瑯花果茶碗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花果茶碗

  1. 高5.7公分 口徑11.2公分 足徑4.5公分

侈口,弧形深壁,矮圈足。口足各錐畫一道邊線,形如色地作品留白邊的作法。內裡無紋,外壁紫砂素地彩繪桃實、荔枝、香櫞、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荸薺、櫻桃等各類果物,並有蘭花、月季和雛菊穿插點綴其間。外底寫「康熙御製」二行四字黃料款。此件作品原來收藏於乾清宮端凝殿,透過《清宮物品點查報告》得以追溯出登錄於道光十五年《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案》(1835)的品目,進而得知乾隆皇帝降旨配匣時,將之命名為「宜興胎畫琺瑯三果花茶碗」。全器以細膩筆法暈染畫出的花果紋樣,無論題材和筆法,均鮮見於中國瓷器的傳統紋樣,反而令人聯想起西方靜物寫生畫,由於郎世寧〈畫午瑞圖〉中出現一個類似西方靜物畫的果盤,而暗示該類圖像或也曾經經由傳教士攜入清宮,不過此品花果均繞碗壁排佈,不見盛裝容器,由於不完全相似於西方靜物畫,故將之看成是對新引進紋樣一種嘗試性的作法。有趣的是,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上經常可見到的藍紫色雛菊,竟然也是郎世寧〈畫萬壽長春圖〉中,用以裝點畫面的一種佈景花卉。

銅胎畫琺瑯花果紋盒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花果紋盒

  1. 高6.1公分 口徑15公分 底徑5公分

扁圓形盒,蓋與盒身設計成子母口接合形式,接口與足圈露胎鍍金。盒內無紋,施淺藍色琺瑯料,器外塗白,彩畫桃實、香櫞和石榴,果實之間並且點綴牡丹、月季和雛菊,花果交錯,相映成趣。外底施白料,寫有「康熙御製」四字藍料宋體款,外加雙框。蓋面以沒骨技法完成的香櫞,顏色具深淺變化,果皮質感也以點描表現出來,兩顆香櫞和周邊使用線描勾勒完成的花葉紋形成鮮明的對比;此類局部可見的西洋筆法,無形中傳達出畫琺瑯技藝中涵蓋的西洋元素。

仿汝釉青瓷弦紋瓶

清 雍正

仿汝釉青瓷弦紋瓶

  1. 高44.1公分 口徑11.2公分 底徑16.5公分

圓口寬邊,細長頸,圓碩腹,胎體厚重。平底,矮圈足,足壁兩側對開方形繫孔。器表罩施仿汝青釉,燒後呈淺灰藍色,釉表有細密開片。圈足修飾勻整,足端露胎,加塗褐色護胎汁,營造出宋瓷深色胎骨的特色。底有「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青花篆款。頸、肩、腹,共飾鼓起弦紋六道。考古發掘中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北宋汝窯窯址和浙江省杭州市南宋老虎洞窯址均出土有類似器型的標本。此件作品釉色淺淡,底足刻意塗深,明顯地反映出雍正官窯仿宋瓷,同時整合官、汝兩窯的想法。對照雍正元年(1723)完成的清郎世寧〈聚瑞圖〉,而能明白畫中瓷器即為雍正仿官作品。

爐鈞釉胆瓶

清 乾隆

爐鈞釉胆瓶

  1. 高40.5公分 口徑5.2公分 底徑12.2公分

直口,長頸,斜肩,梨形腹,矮圈足。全器施爐鈞釉,紫紅釉彩中浮現出淺藍、月白和茄花紫色系條斑,完全是燒結過程中自然混融流淌的成果。底塗赭汁,加施月白釉,中心印「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足端露胎,塗赭汁。爐鈞釉創燒於雍正朝,以燒出具有花紋般的釉彩為特色。此件作品鮮艷奪目,獨特的釉質或是乾隆朝《活計檔》記事中需要事先提煉的「鈞釉瓷面」。由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一件器形相仿,器表裝飾金彩御製詩的瓷瓶,故通過御製詩象徵皇帝品牌的連結,讓筆者以為此件看似非常傳統的膽瓶,其器形或可呼應乾隆十三年(1748),郎世寧針對一件帶雙耳鈞釉瓶,重新畫樣改形並新繪完成的瓶式。

贊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