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鳥譜》,此套畫冊原名為「余省、張為邦合摹蔣廷錫鳥譜」。共十二冊,每冊三十幅,共計三百六十幅。本院僅存前四冊,後八冊留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畫院畫家余省與張為邦奉諭摹寫內府舊藏的〈蔣廷錫鳥譜〉,歷時十一年,於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完成。鳥譜含動物學的紀錄性質,每開右頁以工筆帶西洋畫法,描繪各種鳥類,若單獨觀賞每一畫幅,均可成為一幅獨立的花鳥冊頁作品。左頁則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其名稱、型態、特徵、產地、生態習性等等,是一部近乎現代的鳥類百科圖鑑的製作。
《耕織圖》為一套描繪耕種、桑織生產過程的農事圖譜,是考據古代農織技術的重要圖像史料。清代宮廷所製《耕織圖》有多本傳世,本冊為乾隆年間(1736-1795)繪本。據前副葉乾隆四年(1739)御製序文可知,此冊是為感念先祖康熙皇帝(1654-1722)重視農桑、勤恤愛民之德,特以康熙年間《御製耕織圖》(1696)為底本,由宮廷畫家陳枚(約1694-1745)奉詔重新繪製而成。整套共計四十六幅,耕圖與織圖各半,每幅並附乾隆皇帝(1711-1799)恭和康熙帝原韻之御製詩。畫幅內容與康熙本相似,惟刪除原幅上所錄南宋樓璹(約1090-1162)耕織詩。
本幅作品是明代宮廷畫院繼承並延續南宋人物畫風的例證。畫上雖無作者署款,但根據拖尾上劉翔(活動於十五世紀)於成化辛卯(1471年)撰寫的圖記所述,此畫為京師名家「石芮」所繪,推測圖記所指「石芮」應為明代宮廷畫家石銳(活動於十五世紀)之誤。畫卷引首由太僕寺卿夏衡以大字隸書「碧窗清玩」。劉翔指出此畫描繪主題為「軒轅問道」,講述黃帝(軒轅氏)向居住於崆峒山的仙人廣成子請益道教修行的故事。
眼前這一幅壯闊的蔚藍海港,敘說著近世東亞與西歐交流的故事。本畫以長崎港灣為主體,海域佔了畫面中間的主要部分。相類的畫作還見於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等世界知名的機構中。以形式特徵來看,畫家除了以鳥瞰方式呈現長崎港景外,市街房屋的線條構成,以及對於陰影處理,更增加了畫作強烈的空間感,再再說明當地畫家以西洋技法呈現東亞港口的意圖。
才貌兼備的江戶女子,在閃閃發亮的雲母襯托下,耀眼奪目!此作屬鳥高齋榮昌(活動於十八世紀末)《郭中美人競》的系列畫作之一,作品名稱中的「郭」指的便是江戶(東京)的吉原遊廓。在人流不息的花街柳巷中,各家青樓中身懷才藝的絕世美女,為了招攬尋芳客而彼此競美。畫中的女子名為篠原,是名店鶴屋內的重要門面。篠原以四分之三側身的姿態展現於觀眾眼前,她一邊看著右手上的書簡,一邊以左手姆指及食指調整頭上的髮簪,傳達出才貌兼具的形象,從微笑的表情中,不難看出文字透露出讓人愉悅的訊息。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加入了雲母作為刷印的材料,不僅增加了套印版畫的豐富色澤,也襯托出女子白皙的皮膚。
本幅主尊藏巴甲熱.益西多杰(gTsang pa rgya ras Ye shes rdo rje, 1161-1211)為藏傳佛教噶舉派竹巴支派(簡稱竹巴噶舉)的實際創立者。在其上方與兩側,最上方正中是噶舉派最尊崇的密教本尊勝樂金剛,其餘為藏巴甲熱之前的噶舉派祖師,包含崗波巴(Dwags po lha rje, 1079-1153)、帕木竹巴(Phag mo gru pa, 1110-1170)、一世噶瑪巴(Karma pa Dus gsum mkhyen pa, 1110-1193)、向蔡巴(Zhang tshal pa, 1123-1194)、林熱巴(Gling ras pa, 1128-1188,藏巴甲熱的最主要上師),以及藏巴甲熱的主要弟子與竹巴噶舉的早期教主。在畫幅下方正中,為夏仲仁波切.阿旺朗杰(Zhabs drung Ngag dbang rnam rgyal, 1594-1651)。他出自藏巴甲熱家族,但在教主繼承的爭執中出走至不丹,不僅在不丹弘傳竹巴教法,也運用才智統一不丹各部落、建立行政中心,為現代不丹的奠基人。
《畫群芳擷秀》冊共十二開,為康熙皇帝(1654-1722)書寫十二首詩詞,搭配詞臣畫家蔣廷錫(1669-1732)畫十二種花卉的書畫冊。由於使用不同顏色的粉箋紙、泥金箋紙作畫,顏料不易附著於加工紙上,因此用色較艷麗濃厚。花卉構圖似有參考《三才圖會》等類書版畫,然因畫家詳細畫出植物顏色特徵,能進一步比對出特定花卉品種。
黃公望(1269-1354),常熟人。原名陸堅,因父母早逝,過繼給年老的黃氏為子,因更名為黃公望,字子久。他自幼聰穎,24歲時在杭州的監察單位擔任書吏,約48歲時受推薦到北京監察御史院任職,似乎正有發展之際,卻受牽連下獄。出獄後,放棄仕途,成為全真教道士,以「大癡」為號,在江南傳教、修道,餘暇時創繪出許多傑作,反倒以畫藝聞名,成為後世追倣的典範。
本幅畫風與院藏荊浩(活動於十世紀)〈匡廬圖〉相近,是典型的華北山水畫作品。畫上未見作者署名,但清高宗(1735-1796在位)對此作品的理解和題名發揮了關鍵作用。乾隆皇帝於1751年御書題跋:「秋山合沓草堂閒,秋宇霜高秋樹殷。元四大家此津逮,晉七賢者其往還。劇憐慘澹經營處,更逢峭蒨青葱間。擬攜新稿憑書案,字句從頭自檢刪。」同時為此畫御書「宋人秋山圖」的簽題,並鈐印「乾隆宸翰」、「御賞」等圖章。
古代帝后肖像畫的繪製,象徵王朝統治的延續,既是象徵權力的符號,也是研究歷代冠服制度最重要的視覺史料,院藏國寶級文物〈宋寧宗后坐像〉即是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