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西元1279-1368

黃公望

九珠峰翠圖

元 西元1279-1368

黃公望

九珠峰翠圖

軸 綾本水墨  縱79.6,橫58.5公分

黃公望(1269-1354),常熟人。原名陸堅,因父母早逝,過繼給年老的黃氏為子,因更名為黃公望,字子久。他自幼聰穎,24歲時在杭州的監察單位擔任書吏,約48歲時受推薦到北京監察御史院任職,似乎正有發展之際,卻受牽連下獄。出獄後,放棄仕途,成為全真教道士,以「大癡」為號,在江南傳教、修道,餘暇時創繪出許多傑作,反倒以畫藝聞名,成為後世追倣的典範。

 
《寫山水訣》是黃公望的山水畫論,其中有一段提到如何為山水寫真:「山頭要折搭轉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衆峯如相揖遜,萬樹相從,如大軍領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寫眞山之形也。」
 
〈九珠峰翠圖〉最能體現黃公望的這段文字。〈九珠峰翠圖〉前景有數道緩坡伸入水面,穿插成蜿蜒河谷,後方造型豐富的山頭折搭相連,自左右迤邐而下。眾峰相揖、萬樹相從,草木華滋,氣象雍容。
 
畫中略以「X」型布置的物象,巧妙地將視線引向中央的樓房。樓房的欄杆,黃公望更特別以重墨提醒,顯然是此畫的焦點。樓房屋頂兩邊魚尾突出,很可能是一座道教宮觀。畫中群峰守護著這座宮觀,後方朦朧的樹影與直立的巖壁,若有靈氣氤氳而上。山邊的樹列與苔點,點綴出春日萬物勃發的生氣。山環水抱、含靈蘊秀。黃公望在〈九珠峰翠圖〉裡不只追倣董源、巨然的文人畫風,更以道士的立場,呈現由宮觀鎮護的這片風水寶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