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神仙
古人常以圍棋寄寓宗教意涵。早期佛教戒律明文禁止信眾下棋或觀棋,認為圍棋會妨礙修行。然而,自魏晉南北朝起,佛教對圍棋的態度逐漸轉變,至唐宋更見高僧借棋說法之風,留下許多關於棋僧的詩文記錄。本櫃展件具體呈現了此一由排斥到接納的歷程,突顯圍棋在修行與弘法中的多重角色。
- 明 宣德五年鈔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
- 明宣德五年泥金寫本
- 單折:30.7x14.5
- 故佛000258-9
《大般涅槃經》傳達「眾生皆可成佛」的思想,是大乘佛教根本經典之一。本件為明宣宗(1425-1435在位)於1430年下令製作的重要版本。經文用泥金寫在黑亮如鏡的羊腦箋上,極為珍貴。本院藏有40卷,此為第11卷,展出經書封面、經文開頭的扉畫和〈聖行品〉的經文段落。「聖行」是佛教最關鍵的修行法之一,強調出家修行、守戒不破,並將圍棋、鬥獸、投壺等活動視為戲笑,禁止信徒參與,反映早期佛教對娛樂活動的態度。
道教與神仙文化中,玄妙神秘的圍棋被視為仙家養性修練的工具。自東晉以來,圍棋便與神異傳說結合,不僅開始流傳柯山觀弈、一局千年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延伸出與傳說相關的名山勝景。後來,神仙下棋的圖像更與文人「四藝」的意象合流,並增添了賀壽的吉祥寓意,展現圍棋通神達道、寄寓長生的文化意涵。
- 清 孫祜 萬壽圖 冊 壽翁對弈、壽翁撫琴、壽翁展卷、壽翁觀畫
- 24.7x24.4
- 故畫003372-1~4
《萬壽圖》冊共12開,為雍正、乾隆朝時期的清宮畫家孫祜(活躍於18世紀前期)所作。 孫祜擅長人物、山水與界畫,曾參與繪製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此處,他以工筆設色,描繪鬚髮斑白的眾仙翁,從事各種與仙道信仰和文人生活相關的活動。「萬壽」為古時臣民對帝后生日的敬稱,仙翁的長壽形象與本冊中的采芝、獻桃、煉丹等活動,增強了畫作的賀壽意味。此處四開則描繪眾仙翁彈琴聽樂、圍坐下棋、沉吟共讀、群起論畫的情景,將文人四藝昇華為仙人雅趣。
- 清 漁樵耕讀畫(二)冊 柯山觀奕
- 16.9x40.5
- 故畫003607-1
「柯山觀奕」出自六朝(220-589)志怪小說《述異記》,講述晉代 (266-420)樵夫王質入山觀仙童下棋,忘卻時日,回神時斧柄已爛、人事全非的故事,遂成圍棋別稱「爛柯」的由來。本幅選自《漁樵耕讀畫冊》,本院藏二冊,由詞臣畫家繪製歷代漁父、樵夫、農人的故事,寓含對隱逸生活的嚮往。畫旁題詩署名「綿寧」者,為道光皇帝(1820-1850在位)皇子時期所題。
- 清 董邦達 墨妙珠林(巳) 冊 奕棋巖
- 62x42.2
- 故畫003642-24
《墨妙珠林》為乾隆朝初期製作的大型畫冊,共12冊,每冊24開,由12位畫家繪製節氣、人文、山川等主題,冊名以地支區分。本次展出「巳」冊由董邦達(1699-1769)於1746年繪成,以江西龍虎山的「二十四巖景」為主題,描繪當地形狀特別的奇岩。「弈棋巖」一開,因岩形酷似仙人對弈而得名。董氏以細筆描繪層巒疊嶂中的一方棋秤,仿若天地靜止、棋局無盡,寓意超脫塵世之志。左側題識為稽璜(1711-1794)所書,記錄巖景名稱與仙真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