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將相
圍棋,最初是模擬戰爭形式而發明的遊戲。因為可以鍛鍊心智與謀略,自古以來就是貴族和將官衷愛的益智活動。本單元展出琳瑯滿目的棋具,體現皇室生活美學及精緻多元的圍棋物質文化。〈明皇會棋圖〉、〈宋太祖坐像〉、〈明太祖御筆〉等作品,則帶出歷代皇帝與使節訪賓、賢達功臣對弈的故事,展現圍棋在歷代宮廷的流行,也可一窺統治者的政策對當朝圍棋風氣的影響。部份展件更透露了王侯將相下棋時,用山岳湖樓當賭注的豪賭風氣,這和文人間以文房雅玩下注的雅賭趣味,形成強烈對比。
- 傳五代南唐 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 卷
- 32.8x134.5公分
- 故畫000981
唐明皇(唐玄宗,685-762在位)熱愛下棋,登基前曾與日本遣唐僧辨正對弈,並任命棋士王積薪為「棋待詔」,推廣圍棋不遺餘力。畫中除未落子的棋盤,還見丑角裝的優人與馬球棍,點出皇帝多樣的娛樂喜好,寓有突「沉迷享樂、荒政必敗」的警示。左上乾隆(1736-1795在位)題詩更用楊貴妃(719-756)放犬擾局的典故,批評其荒淫誤國,展現後世對帝王逸樂與政治失衡的省思。本作舊傳周文矩所繪,實與元代任仁發(1254-1327)畫風更接近。
- 明 汪廷訥 坐隱齋先生自訂棋譜全集
- 明書林王氏刊本
- 書冊單頁:31.7x27.8
- 國家圖書館307.7 06815
此書原為元代《玄玄棋經》,後經人偽託為明代好弈的徽州儒商汪廷訥(1573-1619)的作品,並改訂書名。本書內容以研究棋勢為主。展出的〈唐明皇遊月宮〉,是著名的「珍瓏棋局」(圍棋難題)。「白先殺黑」代表接下來白子先行,目標是征吃黑子。隨著棋局的巧妙設計,最後黑子、白子將圖案化地佈滿整個棋盤,像是明皇和道士周遊月宮一樣,十分有趣。由此局的名稱,可感受到唐明皇好棋的形象深植人心。
- 明 朱元璋 皇帝勅賜大將軍魏國公兼太子太傅徐達
- 明太祖御筆冊(一)
- 37.8x35.3
- 中書000014-11
冊頁右半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位)硃砂行草書勒令,左半是楷書釋文,內容講述太祖把祭祀後的供品賞賜給徐達(1332-1385)一起享用的事。徐達是太祖在政治與軍事上忠貞的盟友,兩人更是親家、棋友。這則敕令展現太祖對他的看重。
- 清 碧色及藍色玻璃圍棋子附黑漆描金棋罐
- 珍玩
- 棋子:直徑1.7、高0.7;棋罐:5x4.5x5.9
- 故雜001677、001680、000523
圍棋因棋子以黑、白二色為主,故俗稱「黑白」或「烏鷺」。但棋子色彩豐富,院藏這組收納於黑漆描金圓底方盒中的碧、藍色棋子,即為佳例。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曾下令燒造16色玻璃棋子,本院藏有四種,此為其二,另有紅、黃二色玻璃棋子現於「貴冑榮華」展廳展出。本組玻璃棋子一面扁平、一面圓凸,清亮通透、手感沉穩,是明代起流行的樣式。元代與當代的棋子均為兩面圓凸,顯見棋子外形與用色,隨時代風尚演變。
- 清 裱錦圍棋象棋棋盤
- 珍玩
- 32x31.7
- 故雜000683
本件雙面兩用折疊式棋盤是在一片薄木胎上包覆白絹後,以墨筆描畫格界而成。展開後一面可下圍棋,一面可下象棋,並可摺叠收攏,以利攜帶收納。西漢之前曾有縱橫各11道或13道的圍棋盤,東漢起通行的盤面擴展為17道,這件兩用棋盤是六朝起廣為流傳的19道圍棋棋盤。棋盤收貯於多寶格古玩盒小抽屜中,依據屜內原有清冊,可知曾配有玉製的圍棋子及象棋子。
- 傳宋 緙絲 謝安賭墅圖 軸
- 59.5x101.3
- 故絲 000131
緙絲為富麗精美的絲織工藝,自唐代興起、宋明尤盛,多取材自歷史典故與傳說。本件描繪《晉書列傳》東晉名相謝安(320-385)(圖右著木屐者)於淝水之戰之際,面對前秦苻堅(338-385)大軍來襲,即使寡不敵眾、兵力懸殊,仍從容地與帶兵的侄兒謝玄(343-388)在華美的花鳥庭景中對弈,並以東山別墅作為賭注的故事。即便左側傳來捷報,他依然面不改色地把棋下完,爾後跨過門檻時,才因內心欣喜而碰斷木屐。此幅雖傳為宋代作品,但人物形象與明畫較相近,棋局上黑、白棋子的擺放,亦暗藏勝負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