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大海的時代

為了尋覓市場新商機,15世紀晚期開始,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船隊,分別循著非洲西岸、好望角與印度洋,以及大西洋、加勒比海、美洲與太平洋的航道,沿線探索、建立據點,繼而競相抵達東亞海域。

東亞的貿易秩序,原本以中國明朝的朝貢/海禁體制為中心,但走私貿易亦趨活絡。歐洲人加入後,海禁體制更加鬆動,明朝終於在1560年代末期開放福建省漳州月港,來回應日漸改變的時代脈動。

大量的商品、物種與白銀因此首度流通全球,影響所及,人們對海有新的理解,除了獲取資源與機會之外,同樣也面臨許多挑戰。大海成為連接陸地之間的通道,一個全新的物流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最新太平洋圖
    最新太平洋圖
    最新太平洋圖 |1589
    • 荷蘭 亞伯拉罕·奧特柳斯
    • 高 56.9 公分 |寬 47.1 公分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09.011.0460

    紙本,銅版印製,手工上色,收入荷蘭製圖師奧特柳斯(1527-1598)編製之拉丁語世界地圖集《寰宇概觀》(Theatrum Orbis Terrarum)1601年增補版,是目前所見最早以太平洋為主題的印刷地圖。畫面右側為美洲,左側為東亞海域,下方是想像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或稱「麥哲倫洲」(Magellanica),中間海域為太平洋。右下方有一艘帆船,在天使領航下,越過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Fretum Magellanicum)進入太平洋,朝亞洲持續前進,這描繪的是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環球航行船隊成員之一的克拉克(kraak)帆船維多里亞號(Victoria)。

    十五世紀晚期起,葡萄牙、西班牙競相開展海外探索活動。1519 年,在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1500-1558)贊助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船隊從塞維亞啟航。歷經長久的航程與波折,最終僅有維多里亞號於 1522 年成功返航。本圖受到這個事蹟相當大的影響,而類似海圖也在之後陸續產生,反映十六世紀歐洲人遠洋探索的熱潮。

    • 東西洋考 |1617
    • 東西洋考 |1617
    東西洋考 |1617_預覽圖
    東西洋考 |1617
    • 明 張燮
    • 清乾隆間文淵閣四庫全書寫本長
    • 31.5 公分 |寬 20 公分
    • 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庫 012877-012880 國寶

    明代重要海洋文獻—《東西洋考》,成書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作者張燮,字紹和,福建龍溪人,自署「海濱逸史」。書中依照明朝人於海上導航用的「海道針經」,將各成片段之舊針經融成一體,再增益當代史事,為至十七世紀前期中國東南地區對於所接觸的海外諸國及貿易往來情況之總括要著。

    書中所列諸國,分為西洋十五國、東洋七國,另有日本及紅毛番別列為〈外紀考〉。兩洋諸國,先以史略概述,文後另立「形勝名蹟」、「物產」、「交易」三項詳述。而西洋列國所列者,包括交阯、占城、暹羅、下港、柬埔寨、大泥、舊港、麻六甲、啞齊、彭亨、柔佛、丁機宜、思吉港、文郎馬神及遲悶等地之地理、歷史、氣候、名勝及物產等各方面,可謂詳盡。

    • 青花翼龍形軍持
    青花翼龍形軍持_預覽圖
    青花翼龍形軍持 |約 1575-1600
    • 高 22.4 公分 |口徑 5.7 公分
    • 荷蘭國家博物館 A K -R A K -1981-1

    軍持是梵語音譯,即淨瓶,原來是印度的一種日用品。在中國以景德鎮和德化窯產量最多,汕頭窯(Swatow)亦有出產,明清時期多為外銷出口東南亞的貿易商品。此軍持約作於盤口細長頸,頸呈觚形、橢圓腹、平底,流做曲線昂首龍形。口至頸由上而下依序裝飾環狀三角形幾何紋、纏枝花紋、雲間開光內填鎖子紋、以及倒蕉葉紋共四層。左右肩部繪有翼龍展開的雙翅,腹部繪有波濤紋,背部露出翼龍之鱗片。有學者曾指出此件作品原來可能有蓋,已失。

    此件作品約作於十六世紀晚期,同時期景德鎮產出的軍持作品中亦可見象形、蟾蜍形、鳳形等。象形與蟾蜍形軍持之作例亦可見於伊朗阿德比爾神廟的收藏。青花翼龍紋與波濤紋結合的裝飾圖像在景德鎮十五世紀所生產的青花作品中即開始出現,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的宣德(1426-1435)

    《青花海獸大碗》、《青花海獸高足杯》等。類似的翼龍形軍持可見大衛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舊藏(現藏大英博物館)的同為十六世紀晚期的汕頭窯《五彩翼龍形軍持》。

    • 海圖
    • 海圖
    • 海圖
    最新太平洋圖
    海圖 |約 1560 年代
    • 高 30.5 公分|寬 2,081 公分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平圖 020865

    紙本設色,以山水畫式描繪海南島至鴨綠江口的海岸線、河流、島嶼等地理形貌,陸地部分著重衛所、營堡、水寨、烽堠等軍防據點,與 1562 年鄭若曾(1503-1570)輯《籌海圖編》之「沿海山沙圖」有承襲關係。引首題「海不揚波」四大字,拖尾有略說一篇,分述廣東、福建、浙江、江南、山東、北直、全遼等區海防形勝。福建段內特別提到「內杜金門、月港之奸」,似為 1567 年月港合法開放前的觀點,或可認為此圖製於 1560 年代。不載題名,依其所繪內容及略說,應可定名「海南島至鴨綠江口海防形勝圖」。

    十四世紀中期起,明朝藉由海禁與朝貢體制,主導其與東亞海域諸國的外交及貿易秩序;但民間仍以走私形式持續活動於海上,不同群體間更相互集結及武裝化,成為官軍眼中的「倭寇」。此圖描繪明朝沿海廣設的衛所,並強調烽堠等設施,表現十六世紀中期胡宗憲(1512-1565)等官員面對「倭寇」問題的海防視野,既與同時期歐洲人海圖的拓展視野截然不同,也難掩當時海禁體制已有動搖趨勢。

    • 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
    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_預覽圖
    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 |1573-1620
    • 明萬曆
    • 高 7.8 公分 |口徑 34.7 公分
    •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明廷於隆慶年間(1567-1572)解除海禁,開放福建省漳州月港作為對外貿易的口岸,從此泉州和漳州的商人紛紛通過月港與外連結。滿載船艙的陶瓷器類,除了景德鎮青花瓷外,也包含一些出產自地方窯口,為早期學界視為汕頭窯的作品。這種看法,一直到 1980 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福建漳州南勝和五寨發現窯址,才出現改變。透過標本與傳世器的比對,學界最終得以確認所謂汕頭窯,其實包含一部分漳州窯產品。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大瓷盤,即是其一種特殊的樣式。如圖所示,盤面紋樣由釉上樊紅和孔雀藍彩繪製完成。盤中心書「天下一」三字,外繞另外的雙圈字銘。其中內圈書北斗九星,外圈則由天干、地支和易經卦象組成。字銘之外,另有帆船、海魚、波濤、山脈和星座圖案。由於相同作例也見於日本和荷蘭等地博物館,特別是大阪城下町出土的出土例亦可結合日本藏品,說明十六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東亞與世界接軌,漳州窯瓷器不僅流通於鄰近海域,亦遠銷至歐洲。

    值得留意的是,盤心「天下一」的字銘,具有天下定於一個方向的含意,在此脈絡下,此類瓷盤或如學者所言,可將之看成是海上航行的備用羅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