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挑戰
十九世紀中葉,西力東來,清帝國被迫開港通商。外國勢力進入「界外」,發生多次糾紛。舉其著者有:1867年(同治6年),美國商船羅發號(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灣遇難,引發美國砲艇攻擊「界外」的恆春,美國駐廈門領事李讓禮(李仙得。LeGendre)與原住民領袖簽訂契約。1869年(同治8年),英國商人荷恩(Horn)及德國商人美利士(Milisch),以武力進墾南澳平原;1874年(同治13年),日本藉口琉球人被殺,出兵恆春半島,征伐原住民(通稱「牡丹社事件」)。原被官府忽視的「界外」,轉成為清帝國的隱憂。
- 夷務始末記同治六年十二月
- 清帝國對外關係檔案資料匯編的《夷務始末記》
臺灣南部原住民族部落曾經被外國人殺害的宿怨,成為「羅發號事件」的遠因。美國駐廈門李讓禮(李仙得,Le Gendre,1830-1899)來臺交涉,由原住民族頭目卓杞篤(?-1872),出面議和。
- 日軍西鄉都督與降服的原住民圖
- 倫敦畫報插圖/1890年
原件刊登於1875年2月27日的英國《圖畫報》(The Graphic: An Illustrated Weekly Newspaper)。1874年,日本以琉球的船難難民擅闖臺灣原住民部落而遭到殺害為藉口,三千餘名士兵攻打臺灣南部牡丹鄉石門村原住民部落。兩個月的交戰後,石門各原住民部落投降,日本都督西鄉從道(Saigo)和各部落的酋長及士兵們合影。
圖中坐者為西鄉,左坐為卓杞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