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十足的玉器時代

戰國和漢代的玉器雖然都在追求動態美感,但兩個時代玉器給我們的感受卻又明顯不同,例如同樣是龍獸身形,戰國呈現飛揚靈動的平面感受,漢代則透出張力飽滿的立體美感,其間差異的原因何在?是否和人們的視覺特性有關呢?

大家是否想過,分明是靜止不動的圓形劍首和橢圓形玉杯,為何會讓我們感受到大小不一的力量感以及各不相同的運動方向?又如尺寸相同但顏色不同的兩件玉璧,為何互換位置後,整體平衡感也就不同?又如只是一段長弧玉料,為何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蛇呢?

本單元即以各式各樣的例證,喚起我們視覺的瞭解,重新體認視覺看到的物件形狀及從中產生的感受,因為這是你我認識世界的重要依憑,也是理解藝術的根本。

  • 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 玉劍首
    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
    玉劍首
    1. 徑 3.8 公分、厚 0.5 公分
  • 西漢 玉耳杯
    西漢
    玉耳杯
    1. 長 10.5 公分、寬 6.9 公分、全高 2.6 公分
  • 戰國早期 玉龍佩
    戰國早期
    玉龍佩
    1. 長 9.6 公分、寬 5.1 公分

展覽小知識

  • 形制與視覺力量

    視覺有多奇妙自不待言,依據格式塔心理學,眼睛觀看不同圖形時,會產生不同的視覺張力。例如圓形會產生均勻向圓周擴散的張力,橢圓形最強的張力則是沿著長中軸上下發散,方形則向四角放射,當我們面對不同的長方形,你看到張力的變化嗎?

  • 趨向於平衡所造成的視覺動感

    不平衡的圖形對於視覺會產生趨向於平衡點的傾向性張力。橢圓形最穩定的平衡點位於長短軸的交點,其次是長短軸的端點。所以橢圓形內的圓形自然會有一移向平衡點的運動力量。

  • 獸足強大的視覺刺激

    大腦在辨識不同動物時,各有不同的最低標準,只要看到蜿蜒的身形,我們就會認為是蛇身;但在相似的蛇身中加入獸足,原來的蛇身就在一瞬間轉變為獸身,顯然獸足對視覺的刺激強度遠大於蛇身,你說是不是很奇妙?


握豬

握豬

由考古可知,握豬是漢代大貴族專用的喪葬用器,墓主左右手各握一隻,故稱為握豬。由於是喪葬用器,所以質地一般較差,色澤偏暗,作工也相當粗簡,略加琢磨出外形即算完工。雖然製作簡略,卻也顯現出相當成熟的技巧,可知是熟練玉匠因應葬具標準的簡約之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