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是耶穌會的七位創始人之一。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1468-1549, 1534-1549在位)批准成立耶穌會後,他在葡萄牙王約翰三世(1502-1557)的請求下,前往東方傳教。隨後,將天主教傳播到印度、麻六甲和日本等地。1552年,病逝於廣東外海的上川島,未能踏入中國本土傳教。 沙勿略死後三十年間,中國因正逢倭患而實施海禁,教會一直無法順利入華宣教。1573年,范禮安(1539-1606)出任耶穌會東方視察員,主張不宜採直接傳教法,以學習當地語言並熟習當地社會民情風俗作為準備。九年後,1582年12月,羅明堅(1543-1607)和利瑪竇(1552-1610)終於成功抵達廣東肇慶,建立了「僊花寺」。利瑪竇前後駐足韶州、南昌、南京和北京等地,最後長眠於北京。在華期間,他與中國士大夫交遊,採行知識傳教的策略,與奉教士人徐光啟等合作翻譯西學書籍,介紹當時歐洲的自然哲學、音樂、曆法和數學等知識。利瑪竇及隨後而來的傳教士們,不但擴大了天主教的宗教影響力,也積極拓展東西雙方的交流和認識。
聖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年)聖觸與聖髑箱
- 摩德夸卡.華摩納製作
- 1843-1900年 印度果亞
- 銀、琺瑯、木、寶石、玻璃
- 長47公分 寬 40公分 高30公分
- 梵蒂岡宗座禮儀聖器室藏
聖髑箱應是由金匠及珠寶匠摩德夸卡.華摩納於1843 年至十九世紀末期間製作完成,摩德夸卡來自帕納吉城市(原新果阿),印度果阿邦的首府,位於印度西南海岸。他以縮小比例方式打造存放聖方濟各.沙勿略遺骸的棺材。聖方濟各.沙勿略是一位耶穌會神父、印度及日本的福音使徒以及傳教士的主保,於1619 年10 月25 日由教宗保祿五世(1605-1621在位)為他宣真福品,並於1622 年3 月12 日由教宗額我略十六世(1621-1623 在位)宣聖,與耶穌會的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同列聖人品位。聖方濟各.沙勿略的銀製骨灰甕是由耶穌會修士馬切羅.馬惕里開始打造,並在當地及歐洲藝術家共同努力下製作,於1637 年完成。其中最傑出的為荷蘭人華勒林.雷納。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墳墓位於果阿舊城的仁慈耶穌聖殿,更精確地,應說是位於由圖斯卡尼的西莫三世.德麥地奇大公(1642-1723)委託翡冷翠的雕刻家若翰.巴惕斯特(1652-1725)所建之陵墓內,這項工程在動工十年後於1698年完成。
聖髑箱為銀製的,寶石及仿寶石及琺瑯全覆蓋在紅色絨布上。聖髑箱裡面是一個可以鎖上的展示盒,存放著來自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聖髑。骨灰甕的正面由上下雙層涼廊區隔,下層由兒女牆支撐,上層由多利克型柱子支撐著,骨灰甕的紅綠紫相間及銀色花窗的玻璃陶瓷外觀由小磁磚環繞裝飾,這些小磁磚有時以浮雕的方式刻畫出聖方濟各沙勿略的生活樣貌。全立體天使小雕像與花瓶相間裝飾著聖髑箱的四面邊緣。聖髑箱上方有錐形翼雕飾,全布滿窗花,並由小彩繪玻璃陶瓷塊點綴。在聖髑箱的中間有一個拱頂花邊,拱頂上方有一個由寶石(應為剛玉)及綠玻璃陶瓷襯托著的拉丁十字架,較大的黃水晶垂吊在拉丁十字架下方拱頂花邊兩旁並成盾牌狀,黃水晶刻有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名字的首字母。骨灰罈放置在深色木頭的基座,底部四個角落各由銀製足支撐,並被固定在另一張更大的木質基座之上。第一個基座上有兩個標籤,註記著聖方濟各.沙勿略及作品作者的名字。
木基座銘文:
來自聖方濟各.沙勿略的骨骸
摩德夸卡.華摩納,印度葡萄牙珠寶,新果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