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根本道經

道教徒於進入玄門時,亦須經「三皈五戒」儀式,「三皈」指皈依道、經、師三寶,「經」即是指引修道者修行的道經。道教非常重視經典,視其為道法傳承的重要途徑;《道藏》將道經丹書分類為「三洞四輔」,合稱「七部」(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之下又再分十二類,是為三十六部。南宋鄭樵(1104-1162)《通志.藝文略》將道經分爲二十五類,其中前六項為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元明時期繁衍的諸道派各有其重視的經籙、丹書、方術、科儀;在根本經典方面,逐漸演化為內修者與外修者分別必讀的「五經四書」。其中內修五經為陰符經、道德經、黃庭經、清靜經、龍虎經;外修五經則為度人經、玉皇經、三官經、北斗經、玉樞經。本單元選展院藏道經中的註解珍本。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道德經解義 十卷

    (宋)章安撰
    鈔本 宛委別藏本

    作者依宋徽宗《道德真經注》(原書已佚)為義解,於徽宗注文下,逐條摘注,以「臣義曰」標識。章安(生卒年不詳),南宋人,曾任登仕郎。此書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名《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

  • 道德寶章 一卷

    (宋)葛長庚撰
    明刊趙孟頫寫本

    《道德寶章》以內丹心性義理闡釋老子之道,反映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葛長庚(1194-1229),字如晦,過繼為白氏子,改名白玉蟾。隱于武夷,拜陳楠為師,著道裝,雲遊華南各地,世稱紫清先生,全真派尊為南五祖之一。趙孟頫(1254-1322)曾以楷體抄錄,清時收入《四庫全書》。

  • 一化元宗 老子常清靜經釋略

    (明)高時明編 林兆恩註
    明天啟四年(1624)刊本

    此經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道教稱太上老君西遊崑崙山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由仙人轉傳葛玄筆錄而傳世。此註為明人林兆恩(1517-1598)所作,林氏為福建莆田人,他不滿意當時的三教合流思想,漸次發展創立「三一教」。該教今日仍於華人文化地區流傳,台灣亦存其傳承。

  • 宋拓晉唐小楷 冊 王羲之黃庭經

    王羲之
    宋拓晉唐小楷

    現存《黃庭經》分為《黃庭內景玉經》和《黃庭外景玉經》,後增《黃庭中景玉經》,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是書約出於魏晉之際,然版本甚多,字句之有無及次序之先後,各有不同。全書以道教思神守一、寶精愛氣之說與醫家臟腑之理相結合,從而闡述長生成仙之法。唐末與《參同契》的煉丹理論相結合,成為宋元以來內丹派修煉內丹的重要典籍,至今仍為道教養生方術的主要依據。王羲之所書《黃庭經》為此經最著名的寫本,其內容為今本之《黃庭外景玉經》,原作已佚,宋代曾摹刻上石,此次所展即為院藏宋拓本。文末明記日期及地點:「永和十二(356)季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陰縣寫」。

  • 明祝允明臨黃庭經

    祝允明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

    據傳羲之性好鵝,《晉書》記載:「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送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後世史籍亦載此事,然多記羲之所書即為《黃庭經》,故此帖亦名「換鵝帖」。歷代書法名家臨此帖者不少,本次展出為明「吳中四才子」中祝允明(1461-1527)的原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