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跨界交流

  浮世繪除了在東亞文化圈中展現跨地域的母題交流,其製作工藝還呈現高超技術與創意,多色套印營造豐富層次與精緻色彩,體現畫師對構圖的深厚掌握。隨著旅行熱潮興起,風景畫題材跨越時空,擴及全日本乃至臺灣等處,使浮世繪成為連結各地文化的視覺載體。透過這些作品,開啟了藝術與地域之間的對話,提供觀者理解江戶都市文化與國際交流的多元脈絡與視角。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

    1831年
    葛飾北齋(1760-1849)
    東京富士美術館

    前方的巨浪幾乎吞噬小舟,波浪間的漁夫隨波起伏,巨浪下可見遠方富士山穩坐於畫面中央,展現動靜交融的美感。此作為日本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024年新版千圓日幣更以此作為代表圖像,顯見重要的文化地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梵谷特別讚賞畫作的構圖,並形容巨浪如「鷲之爪」,使得本作自19世紀末以來即在世界藝術史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此畫為多色套印技術成熟的代表,採多次刷印完成,回顧浮世繪版畫套印的進程,自單色的「墨摺繪」到多色的「錦繪」,過程中經歷「丹繪」、「紅摺繪」等階段,至1765年由鈴木春信確立「錦繪」形成。本作更突破傳統,使用從西方引進的化學染料「柏林藍」(普魯士藍),取代植物性色料,開啟浮世繪與西方世界對話的新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