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樂趣
19 世紀,隨著經濟繁榮,旅行成了江戶市民的重要活動,這股熱潮順勢促進了以風景為主題的版畫興起。本單元接續呈現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的二種知名版本—保永堂版與隸書版,經由形式的轉換,提供觀者不同的欣賞視野,同時說明江戶作為日本中心的事實。此外,藉由歐洲出版的遊記,展陳西方人眼中的江戶記憶,進一步呈現世界中的江戶印象。
-
東海道五十三次之内:日本橋
約1833年
歌川廣重(1797-1858)
足立區立郷土博物館初露臉的朝陽把市街的臉龐染了一片微紅,前景二側開啟的木戶準準迎接嶄新的一天。橋上可見二男子肩上扛著紅色的箱盒朝向觀者走來,後面緊跟著持毛槍的隊伍。從陣仗來看,可以推測應該是大名準備出城返回家鄉。原本走在最前方的魚販,見此行列紛紛靠左讓出主要道路,以供官員通行。魚販旁可見懸掛著幕府頒布的告示與禁令,為江戶立下生活守則,只有對向的犬隻可以不用受此約束,在一早忙碌生活中增添了意外的趣味。
-
東海道五十三次:繪本驛路鈴
1810年
葛飾北齋(1760-1849)
東京富士美術館相較於廣重以風景為主軸來展現東海道各驛站的特色,北齋則透過人物來貫穿各地景點。例如,在品川宿的場景中,畫面上可見室內遊女的互動,而窗外則展現一片遼闊的海域,巧妙暗示品川臨海的地理特徵,遠方的海岸線後更可見富士山的身影。
根據江戶風俗誌《守貞謾稿》的記載,品川宿僱用了大量的「盛飯女」(もりめしおんな,もりめし女)。這些女性原本是在旅籠(はたご,日式旅店)或飯屋中負責為客人添飯、端菜的服務人員,類似於現代餐廳的女侍。然而,在品川宿,這些盛飯女實際上多從事遊女的工作,反映出該地獨特的社會與風俗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