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畫
-
東漢 佚名 四川新津崖墓人物畫像石
本幅是四川省新津縣出土東漢崖棺側面畫像石的翻刻本。左右共3個畫面,表現3個故事。本次展出的〈孔子見老子〉,是四川目前唯一一例。一般認為這個故事反映漢代尊師、問道、學聖、求仙等思想,但本幅只畫老子(公元前6-5世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及學生,內容與其他地區所見都不相同,可能具有更獨特而未知的意義。
-
宋 佚名 司馬光獨樂園圖
1073年,司馬光在洛陽營造了獨樂園。他和家人在園中生活了15年,並在園中修撰〈資治通鑑〉、舉辦雅集。獨樂園深刻反映他的人生狀態與人生觀,同時也成為北宋文人園林的代表作。 本幅舊傳宋人所繪,畫中空無一人,但在園區結構與樸素的園林風格這兩方面,高度符合各種史料的紀錄,因此比其他獨樂園圖更具建築三維示意圖的性質,也更有助於園區的復原。
本幅舊傳宋人所繪,畫中空無一人,但在園區結構與樸素的園林風格這兩方面,高度符合各種史料的紀錄,因此比其他獨樂園圖更具建築三維示意圖的性質,也更有助於園區的復原。
-
宋 佚名 (傳)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
唐代以來,〈輞川圖〉一直被視為王維(701-761)本人描繪其〈輞川集〉二十景的畫作。後人摹本中,據說郭忠恕(?-977)所作最具古意。然有研究指出後人摹本都是在不了解輞谷地形及王維詩句內容的情況下進行的創作。如本幅「斤竹嶺」、「宮槐陌」中不畫武關驛道,「南垞」、「北垞」的榜題又互相顛倒,更見傳摹之謬,以及晚明以來揣想王維別業的風潮。
-
明 鄭重 倣王蒙葛洪移居圖
鄭重(活動於1610-1648),字重生,號風道人、嬾重等,是丁雲鵬(1547-1628後)弟子,善畫佛像、山水小景。
本幅描繪道士葛洪(283-343)移居羅浮山煉丹修道的故事。畫中山巒層疊,山徑、流水、廊廡曲折,又有雲霧繚繞,飛鶴淩空,頗有仙境神秘氣氛。用筆仿王蒙(1308-1385)牛毛皴,線條細緻繁密,設色明快典雅,兼具筆墨趣味與裝飾效果,正合後人「仿宋、元名家,體韻精研」的評論。
-
明 項聖謨 孤山放鶴圖
項聖謨(1597-1658),字孔彰,號易庵、古胥山樵等,明末清初遺民畫家及「嘉興畫派」代表人。
本幅畫林和靖隱居西湖孤山故事,又融入蘇軾〈放鶴亭記〉內容。小丘梅林中一人仰望,亭外一鶴迴欄,並以蘇、白兩堤及寶俶塔諸景作同心圓式環繞,更顯人、鶴、梅、丘之親密及遺世獨立。實景、掌故與文章在畫面中交織,深具創意,清雋不俗。
-
民國 溥儒 太平廣記故事
溥儒(1896-1963),字心畬,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堂兄,以詩、書、畫聞名。
《太平廣記》輯於978年,共500餘則故事。溥儒此冊共26開,每開一景表現一則故事,將高潮場面濃縮在極小尺幅中,用筆精麗,風格清逸。又書錄原文於上,書法瀟灑清峻。全冊圖文相輔,或奇詭、或詼諧、或譏刺、或警世,彷彿與觀者談笑書齋,深具文人氣息。本次選展〈燒龍〉、〈姚蕭品〉、〈海畔石龜〉、〈僧智通〉4開。
-
民國 張大千 摹莫高窟鹿王本生圖
張大千(1899-1983),名爰,齋號大風堂,現代書畫家,以潑墨、潑彩畫風享譽全球。
本生故事指釋迦成佛前輪迴、教化眾生之事。此卷摹自敦煌研究院編257號窟,描繪鹿王拯救鹿群、感化國王的故事。原作是敦煌唯一的鹿王壁畫,它突破情節限制,將鹿王面對國王的高潮安排在畫面中央,體現壁畫構圖配合石窟空間的巧思。然存世已超過1500年,變色已甚,幸有此摹本可想原貌。此幅由張大千先生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