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件介紹
-
民國 周天游 集經石峪刻經字聯
此聯乃周天游(活動於20世紀)從〈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集字而成。原作是北齊僧人安道一(518-約580)所刻,書體介於隸、楷之間,又摻篆體。用筆圓轉舒緩,結體寬博疏放,有大巧若拙、靜穆平和的氣象。原為黃杰(1902-1995)上將舊藏,女公子黃莉容、黃文如捐贈。邊款曰:「健翁老先生眉壽之喜。臨川周天游集字。」則「健翁」或為黃杰。周氏為江西撫州人,與書畫家馬萬里(1904-1979)、徐悲鴻(1895-1953)等人有往來。他在1944年已拜少將階,或與黃杰為舊識。
-
唐 白希琳 尊勝陀羅尼幢記
本拓片內容是莊嚴寺沙門法鏡(生平待考)為建造〈佛頂尊勝陁羅尼經幢〉而作之造幢記,其中讚揚佛經的威力,敘述幢主張楚璧(生平待考)等人為求地方安寧而集資造經幢,並由白希琳(生平待考)書寫和鐫刻。書法方面,具有唐代風格,從單字造形到全篇章法直承〈集王羲之聖教序〉傳統,作字字獨立的行書,行氣端整,有行無列。但多用方折筆法,線條瘦勁,字形縱長並高聳右肩,氣勢矯健,略有李邕(678-747)影響。然此文也被收入〈全遼文〉,更有認為是元代者,待考。
-
明 唐寅等 明五家書寒山寺募緣疏
蘇州寒山寺舊稱普明禪院,因張繼(?-779)〈楓橋夜泊〉詩而著名。然屢遭火災,遂有明代諸家為該寺重修佛殿及大鐘作募款文。研究指出其中以唐寅(1470-1524) 約1522-1523年作〈化鐘疏〉最早,雄健又瀟灑的書法風格,可與李邕(678-747)、趙孟頫(1254-1322)比肩。後續為陳鎏(1506-1575)疏文、趙宧光(1559-1625)引首。趙氏以行草入篆聞名,這件引首卻刻意運用勻整而嚴密的風格,展現募款的誠意。佚名〈不住布施〉及1618年范允臨(1558-1641)、毛堪(16-17世紀)疏文最晚,正值董其昌(1555- 1636)擅名之際,書法受其影響。以上作品經畢瀧(1733-1797)收集並裝裱,遂成今日之長卷。
-
清 佚名 (傳)丁雲鵬莊嚴大士瑞像
丁雲鵬(1547-1628後),字南羽,號聖華居士,晚明人物畫家,以變形風格著稱。 本幅畫觀音像,藍髮垂肩,頭戴寶冠,腳踏蓮花,身著輕紗,佩戴各式瓔珞珠串。用筆、賦色細膩精緻,花紋一絲不苟,色彩豐富、鮮豔,又具諧調感。五官、手、腳等都以色彩暈染方式表現立體感。雖有1609年名款,但畫風與丁雲鵬不同,可能是後人按丁氏舊稿所作。
-
清 丁觀鵬 極樂世界圖
丁觀鵬(活動於1726-1771),乾隆朝重要宮廷畫家。 本幅作於1759年,畫〈觀無量壽佛經〉中西方極樂世界。主尊阿彌陀佛頭頂放光,兩側有觀世音捧寶臺、大勢至持蓮花。上有祥雲及七寶樓閣,下有聽佛說法的菩薩、羅漢、天人、伎樂天等。畫面最下方以蓮花上的童子、比丘、菩薩等人表現「九品往生」主題。內容豐富,造形精工,設色妍麗,兼用西方光影及透視法,表現淨土恢弘的氣勢。
-
清 佚名 緙絲極樂世界圖
這件緙絲由江寧織造局製作,底稿是丁觀鵬(活動於1726-1771)在1759年畫的〈極樂世界〉。按詩塘乾隆(1711-1799)御題,應完成於1782年以後,反映乾隆宮廷常用不同媒材去表現相同圖稿的藝術特點。本幅中各種人物、動植物、建築及裝飾圖案的造形都相當接近原作,但全面降低顏色的彩度,並改以藍、綠色系為主,更加凸顯出西方淨土清涼、莊嚴、平靜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