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路
在現存清代臺灣全島圖卷之中,不論是〈康熙臺灣輿圖〉、〈臺灣民番界址圖〉、〈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臺灣番社圖〉,或是〈乾隆臺灣地圖〉、〈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都可在圖卷下方,見到一條點狀虛線貫穿南北,即所謂南北大路。據相關研究,此路線的形成可追溯至荷治(1624-1662)時期,而到了清康熙(1662-1722)以後,更是往來臺灣南北的主要幹線,展出〈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表現1723-1727間的臺灣景象,其所繪南北大路,黃色虛線,從卷首的沙馬磯頭(今日貓鼻頭)起,經鳳山縣、臺灣府、臺灣縣、諸羅縣、彰化縣、牛罵社、竹塹庄後,繼續向北,最後來到大八里坌社,以及淡水河出海口渡頭附近。遙想兩三百年前,郁永河(1645年—?,1697來臺採琉),黃叔璥(?-1756,1722年來臺,任首任巡察御史),皆曾利用此路線,留下《裨海紀遊》、《臺海使槎錄》兩部早期臺灣風貌的真實寫照,而平日路上牛車、行人,熙熙攘攘,正如〈康熙臺灣輿圖〉所繪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