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狷夫本生長於書香世家,其父傅御(字守型)能書善篆,開啟他對書畫的興趣。長子傅勵生(1946-)亦好篆刻,夫人席德芳則善畫梅,每年除夕,伉儷二人必有合作,可見其家風雅若此。他的老師王仁治(字潛廔)為前清拔貢,書畫兼擅,其風範影響日後為人師的傅狷夫甚深。
傅狷夫的畫室是創作、晤友與課徒的空間。在重慶、上海時多稱「耐煩室」,來台後居南港,則常書「心香室」、「有所不為齋」。民國61年遷居復旦橋旁,而名其廬曰「復旦樓」,其新店小屋則號「納山樓」。從多幅友人寫贈的齋額,可以想見當年高朋滿座之榮景。
其早年的書畫印多出自乃父之手,來台後則為友人王壯為、曾紹杰(1910-1988)、陶壽伯(1902-1997)、吳平等人所鐫,亦有不少學生輩之作。這些書畫印,實可謂台灣近半世紀篆刻發展的縮影。本展期能透過其家學、師承、交遊、用印等多元面向,呈顯傅狷夫在藝壇承先啟後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