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百年大事記

  • 1925
    placeholder
    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新闢古物書畫、圖書、文獻陳列室多處,公開展覽。
  • 1928
    placeholder
    賡續完成永壽、景福、寧壽、慈寧等宮,以及景祺閣、文淵閣、延趣樓、閱是樓、遂初堂之物品點查工作。
  • 1929
    placeholder
    「故宮週刊」每期四開四版,道林紙印刷,圖文並重。
  • 1935
    placeholder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參展文物自上海啟運。
  • 1936
    placeholder
    南京朝天宮保存庫工程完工。
  • 1937
    placeholder
    故宮第一批文物八十箱西遷長沙,由莊尚嚴、 那志良、曾湛瑤三人負責押運。
  • 1938
    placeholder
    故宮第三批文物陸續運抵漢中、褒城貯置。
  • 1939
    placeholder
    故宮參加蘇聯「中國藝術展覽會」借展文物安抵莫斯科。
  • 1948
    placeholder
    故宮第一批文物三二○箱運台,暫存楊梅。
  • 1949
    placeholder
    「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正式成立
  • 1950
    placeholder
    北溝庫房落成;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中央圖書館運台文物隨即遷入。
  • 1952
    placeholder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召開臨時會議,聽取抽查委員羅家倫、李濟書面報告及改進意見;嗣議決自四十一年起,分年賡續逐箱逐件普查。
  • 1953
    placeholder
    北溝庫房防空山洞完工驗收;部分文物入洞存貯。
  • 1954
    placeholder
    賡續點查聯合管理處故博組運台文物。
  • 1956
    placeholder
    北溝小型陳列室及附屬工程竣事。
  • 1957
    placeholder
    北溝陳列室正式開放;以一季為一期,輪流更換展品。
  • 1960
    placeholder
    行政院授權駐美大使葉公超與華府國家藝術博物館董事會簽署故宮文物赴美展覽合約書,並組織「中 國古藝術品赴美展覽委員會」,辦理相關作業。
  • 1961
    placeholder
    故宮文物美國巡迴首展於華府國家藝術博物館揭幕。
  • 1964
    placeholder
    台北外雙溪博物院新館建築工程開工。
  • 1965
    placeholder
    於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日舉行「中山博物院」落成典禮,並慶祝故宮博物院台北新館揭幕。
  • 1965
    placeholder
    故宮博物院台北新館推出多項展覽,正式對外開放。
  • 1967
    placeholder
    舉辦「官窯討論會」,為期三天;邀請中、美、日、英、法、德、泰、菲、加拿大、瑞典、印尼、香港等地之四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發表多年鑽研所得。另盛大推出宋元以來歷代官窯精品專題特展, 以為配合。
  • 1967
    placeholder
    第一期館舍擴建完工,凡增面積一樓八百一十平方公尺(約二百六十坪),二、三樓一千八百平方公尺(約六百坪)。
  • 1969
    placeholder
    擴大辦理參觀導覽服務,於每日上、下午增設中、英、日語導覽。
  • 1970
    placeholder
    舉辦「中國古畫討論會」,為期一週;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為大會名譽會長。來自十四國之一百二十九位專家學者應邀參加;參與盛會之各國觀察員,亦多達七十餘位。大會計發表論文十四篇,經編輯整理而為「中國古畫討論會論文集」,以英文出版。
  • 1971
    placeholder
    第二期館舍擴建完工,計增辦公室面積二千平方公尺(約五百八十坪),陳列室面積三千七百平方公尺(約一千一百六十坪)。另增植樹木花卉,著手周遭庭園之佈置整理。
  • 1972
    placeholder
    曾寶蓀女士暨曾約農先生捐贈清曾文正公手寫日記、清曾惠敏公手寫日記、清湘鄉曾氏文獻等,計二十四冊,以及清曾文正公文獻,計四箱、三十六包。
  • 1973
    placeholder
    呈奉行政院核准,選提院藏銅器、瓷器、玉器、珍玩、宋明書畫等珍品八十件,參加韓國漢城「中國展覽會」。
  • 1974
    placeholder
    接受教育部委託,舉辦「第二屆亞太博物館會議」,為期一週;亞太地區七國派代表參加,由蔣復璁院長擔任主席。會中通過提案,建議我政府將故宮科學技術保管室擴展成為亞太地區之文物維護中心。
  • 1983
    placeholder
    「故宮文物月刊」肇始發行。
  • 1984
    placeholder
    舉辦「暑期文物研習會」,對中國藝術發展史作完整介紹
  • 1985
    placeholder
    院區左進新建「至善園」完工,開放參觀,使中外人士於進入院廈之前,即得以欣賞我國古代庭園景觀與藏息悠遊之盛。
  • 1985
    placeholder
    建院六十週年院慶慶典及系列學術演講活動。
  • 1986
    placeholder
    於至善園松風閣、碧橋西首度推出「牡丹花造景」特展。
  • 1987
    placeholder
    邀請旅日僑賢彭楷棟,出其佛教藝術收藏精品,都二百一十八組件,舉辦「金銅佛造像」特展,開故宮辦理私人收藏專題展覽之先例。
  • 1988
    placeholder
    於至善園內增建迴廊,俾遊客於風雨烈日之時,仍得以徙倚徘徊。
  • 1989
    placeholder
    院藏文物全面總清點工作正式展開。 清點作業以北溝點查清冊為基礎,並以主權屬故宮所有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遷台文物(二九七二箱)、 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台文物(八五二箱)、日本政府歸還大陸無主文物(四十九箱)、司法行政部 移交日偽機關印章、以及故宮在台接受捐贈與蒐購所得文物為對象
  • 1989
    placeholder
    開辦「活動與創意」教育課程,以幼童及國小中低年級學生課餘時間,透過圖書、模型,採故事敘說方式,並輔以生動活潑之益智遊戲與美勞創作,使之瞭解先民蓽路藍縷的生活、民族歷史的發展、以及文化的演進歷程。
  • 1991
    placeholder
    行政院組織「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取代原有之管理委員會,對院務發展重要事項予以諮議指導。
  • 1991
    placeholder
    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並配合政府推動文化與社會建設,盛大舉行「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 邀請世界各地中國藝術史學者一百七十餘人參加,就中國藝術史各重要課題,作系統化之學術比較研究。
  • 1991
    placeholder
    突破三十年海外借展限制,應美國華府國家藝術博物館之邀,選提明代弘治朝前後期書畫器物十七組件,參加為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週年而舉辦之「一四九二年之際:探險時代的藝術」國際性大展。
  • 1992
    placeholder
    開始接納外籍義務工作人員,提供為期九週之中國藝術文化史密集訓練,以協助外語導覽服務。
  • 1993
    placeholder
    突破以宮廷文物為重點的展覽導向,自法國瑪摩丹美術館引進印象派大師莫內等人作品,與帝門文化基金會、中國時報系合作,舉辦「莫內及印象派畫作特展」
  • 1993
    placeholder
    張大千先生夫人徐雯波女士以先生絕筆「廬山圖」鉅幅,歸贈故宮典藏。
  • 1994
    placeholder
    購入春秋晉國子犯編鐘,一組十二件,各有銘文十二至二十二字不等。
  • 1994
    placeholder
    為順應中南部民眾殷望,選提院藏精品四百餘組件,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國之重寶」展覽,為期三月,吸引參觀人潮二十餘萬。此項展覽活動不僅首開故宮博物院國內借展之先河,更為落實政府「均衡與共享文化資源」目標之具體作為。
  • 1995
    placeholder
    舉辦「至善園雅集」,邀請藝術家一百五十人參加修禊論藝、烹茶品茗、賞花遊園等活動。
  • 1995
    placeholder
    舉辦「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
  • 1995
    placeholder
    舉辦七十週年院慶慶典活動。
  • 1996
    placeholder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合作,選提歷代書畫、器物菁華,計四百五十二組件,赴美國四大城市進行「中華瑰寶: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的珍藏」巡迴展覽。首展於大都會博物館揭幕。
  • 1996
    placeholder
    圖書文獻大樓二、三、四層內部裝潢完成;圖書館遷入,並易名為「圖書文獻館」,正式開放各界閱覽。
  • 1997
    placeholder
    建置完成網際網路中、英文資訊網站,提供重要藏品簡介、展覽活動資訊、及各項院務近況,開放國內外網路用戶連線查檢。
  • 1997
    placeholder
    舉辦「故宮文物菁華百品」展覽活動,於各地文化中心巡迴展出,使偏遠地區民眾亦得一睹先民藝術文化成就。首展於台東縣立文化中心舉行;展期兩月,觀眾近七萬人。
  • 1998
    placeholder
    開辦「故宮一日遊」與「故宮二日遊」親子活動,以配合「隔週週休二日」之實施,充實國人休閒生活內涵。
  • 1998
    placeholder
    自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引進畢卡索各時期代表作品,與中國時報系、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出「畢卡索的世界」展覽。
  • 1998
    placeholder
    應法國外交部藝術活動協會及文化部國家博物館聯合會之邀,選提文物精品三百四十四組件,於巴黎大皇宮博物館舉辦「帝國的回憶: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的珍藏」展覽。
  • 1999
    placeholder
    辦理「漢代文物大展」,以迎接新世紀之來臨;內容以故宮自藏玉器、銅器、陶器、及畫象磚為主,並以後人所作有關漢代主題之敘事性書畫名品菁華為輔。
  • 1999
    placeholder
    舉辦「故宮精美文物中美洲巡迴成果展」,透過具體而微之圖文說明,使國人瞭解故宮選提精製文物赴中美洲巡迴展覽之緣起、經過、以及受各國朝野讚嘆激賞之實況。
  • 1999
    placeholder
    辦理「三星堆傳奇—華夏古文明的探索」特展,開故宮借展大陸出土文物之先河
  • 2000
    placeholder
    故宮慶祝公元二千大禧之年,特擇院藏宋代器物、書畫、善本菁華,凡一八九組件,推出「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並出版圖錄,由「道與藝」、「師法自然」、「樸素之美」、「生活與藝術」、「文化融合」五大主題出發,說明宋代文化內涵與藝術成就。
  • 2000
    placeholder
    故宮為增益院內公共設施之分享利用,特將正館戶外廣場開放,供國內表演藝術工作者申請,作週末展演使用。
  • 2001
    placeholder
    本院正館一樓大廳公共空間規劃工程竣事。
  • 2001
    placeholder
    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為回饋故宮前此赴巴黎大皇宮博物館(Galeries Nationales du Grand Palais)舉辦「帝國的回憶」(Trésors du Musée National du Palais, Taipei: Mémoire d’Empire)展覽,特自其國內南特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Nantes)、巴黎國立海洋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 la Marine)等二十七所公立博物館、美術館徵集十六至十九世紀藝術名家油畫、素描作品八十幅,來院舉辦「花樣年華: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De Poussin à Cézanne: 300 Ans de Peinture Française)特展,以時代為序,分為「大世紀」、「享受愉悅生活」、「效法古風英雄」、「浪漫」,以及「寫實」、「印象」、「自然與理想」七大主題,介紹不同流派風格的代表性畫作。
  • 2002
    placeholder
    開始逐年出版院務《年報》,分「組織與人事」、「施政績效及成果」、「展望與期待」、「大事紀要」諸單元,彙編本院上年於典藏、研究、展覽、教育、出版,以及博物館經營各層面之重要作為,用「供同行或關懷博物館的民眾參閱」。
  • 2002
    placeholder
    故宮自中國大陸陝西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十二所重要文化單位及博物館引進唐代瓷器、三彩、金銀器、佛教文物,以及玻璃器、飾品菁華一二○組、二百餘件,舉辦「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
  • 2003
    placeholder
    故宮自國內外三十多所公私立文化機構、博物館及個人收藏家洽借珍貴文物三百五十九件,如海牙國家檔案館(Nationaal Archief)所藏鄭成功(1624-1662)與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簽署之受降書、大都會博物館之〈熱蘭遮城、普羅文西亞與大員市鎮〉(Forts Zeelandia and Provintia and the City of Tainan)鹿皮畫等,舉辦「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Ilha Formosa: the Emergence of Taiwan on the World Scene in the 17th Century)展覽,呈現十七世紀臺灣風貌。
  • 2003
    placeholder
    故宮與波昂德國聯邦藝術展覽館(Kunst- und Ausstellungshall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及普魯士文化資產基金會(Stiftung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合作,選提為數不踰四百件之文物赴柏林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及德國聯邦藝術展覽館,舉辦「天子之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Schätze der Himmelssöhne: die Kaiserliche Sammlung aus dem Nationalen Palastmuseum, Taipei)展覽。
  • 2004
    placeholder
    召開「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會議:新面貌與新策略」(Summit of International Museum Directors: New Images, New Strategies),邀集國際著名博物館館長十四位與會,探討「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的衝突」、「學術、教育與休閒的難題」、「企業經營與組織型態的轉變」、「博物館與現代科技」等二十一世紀博物館面臨之問題。
  • 2004
    placeholder
    選提旅日僑賢彭楷棟先生捐歸故宮文物之精尤,辦理「法象威儀—彭楷棟先生捐贈文物」特展。
  • 2005
    placeholder
    故宮南部院區園區景觀之整地施工動土。
  • 2006
    placeholder
    本院以「Old Is New時尚故宮」為號召,推廣創意設計,特與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及臺灣創意設計中心合作,舉辦「設計達人精品」及「設計營概念作品」共同發表會,呈現國內創意人才以華夏文物為靈感泉源,結合時尚玩味的家具、服飾設計作品。
  • 2006
    placeholder
    故宮為慶祝建院八十週年,盡出院藏宋代文物菁華,輔以借自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堪薩斯市納爾遜—阿金斯美術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大衛德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Osaka)、大陸河南省文物局之書畫器物,都一百二十八件,以「開創典範的北宋藝術與文化」為旨趣,盛大推出「大觀—北宋書畫、北宋汝窯、宋版圖書」(Grand View: Special Exhibition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Ju Ware, and Rare Books of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系列特展。
  • 2007
    placeholder
    故宮首度自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引進世界各民族歷史文物二百七十一組件,類多雕塑、繪畫、珠寶、玻璃、金器,以及銀器、銅器、石器、木器與陶瓷之屬,舉辦「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二百五十年收藏」(Treasures of the World’s Cultures: The British Museum after 250 Years)特展,使觀眾得以透過不同時代與地域的文物,瞭解古往今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相。
  • 2007
    placeholder
    本院「正館公共空間、展覽動線調整與周邊環境改善」及「正館建築物耐震補強」西側展區工程完成,於八日正式重新開放,並舉辦「故宮再啟˙震古鑠金」開幕典禮暨酒會。
  • 2007
    placeholder
    故宮與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合作,推出「華麗巴洛克—偉大的哈布斯堡收藏家—來自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之鉅作」(Splendor of the Baroque and Beyond –Great Habsburg Collectors: Masterpieces from the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特展。
  • 2008
    placeholder
    故宮為增進新世代學童對華夏民族文物的興趣與認識,特於正館一樓開闢專室,成立兒童學藝中心,以七至十二歲學童為服務對象。
  • 2008
    placeholder
    推出「跨越障礙.觸摸美麗」視障導覽服務,以視障團體為主要對象,由志工服務同人引領,進行活潑生動的導覽解說,並透過近距離接觸原比例文物複製品方式,建立對物件的初步理解。
  • 2009
    placeholder
    本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輔以上海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私人收藏家之文物菁華,都二四六件,盛大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特展,以「雍正皇帝的一生」與「雍正朝的文化與藝術」為經為緯,全面探討雍正皇帝(1678-1735)其人其政及其追求文雅精細,處處可見高妙獨特品味的文化藝術作為。
  • 2010
    placeholder
    故宮再次攜手大英博物館,以其館藏古希臘文物菁華一百三十六組件,包括大理石、青銅、石膏、赤陶雕像,以及黑繪、紅繪瓶畫陶器,並搭配盔甲、黃金飾物、石碑浮雕等文物,推出「古希臘人體之美—大英博物館珍藏」(Body Beautiful in Ancient Greece: Treasure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展覽。
  • 2011
    placeholder
    故宮與浙江省博物館合作,推出「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同時呈現全圖〈剩山圖〉與〈無用師〉卷。一併展陳者,尚包括借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以及臺北私人藏家之黃公望(1269-1354)傳世書畫遺蹟及〈富春山居圖〉臨仿本等,全面介紹黃公望藝術及其影響。
  • 2011
    placeholder
    故宮以院藏康熙朝文物菁華,搭配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瀋陽博物院、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與十二所博物館引進之精品,併香港私人收藏,凡二四二組件,盛大舉辦「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Emperor Kangxi and the Sun King Louis XIV: Sino-Franco Encounters in Arts and Culture)特展。
  • 2012
    placeholder
    英國倫敦《藝術新聞報(Art Newspaper)》第二三四期據世界各國博物館、美術館年度參觀人數,公布二○一一年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名錄,本院以三百八十四萬九千五百餘觀眾人次,位居第七,為前十名中唯一亞洲博物館。
  • 2012
    placeholder
    本院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以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蘇格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洽借青銅、玉、骨、石、陶等殷墟出土商代器用,以及帶卜辭之獸骨、龜腹甲,益之以院藏史料文獻,凡三六八組件,推出「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King Wu Ding and Lady Hao: Art and Culture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特展。
  • 2013
    placeholder
    故宮擇院藏乾隆朝文物菁華一五五組件,搭配借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四十五件當朝文物,隆重辦理「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分「品味養成」、「鑑藏製作」、「生活藝術」三大單元,檢視清高宗羅而致之、品評鑑賞、整理編目、主導設計的各類材質文物,具體呈現其藝術品味與幾暇怡情之生活情趣。
  • 2014
    placeholder
    故宮接受邀請,以院藏書畫、器物、圖書文獻赴日本辦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Treasured 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展覽;首展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揭幕,計展出各類文物一八○組件。
  • 2015
    placeholder
    本院接受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邀請,選提四件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及一件清代仿汝釉青瓷水仙盆,前往參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Ru Ware Narcissus Basi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Treasured 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專題展覽,與彼方館藏之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併列佈陳,使觀眾得以目擊中國陶瓷巔峰之作的清雅端凝。
  • 2015
    placeholder
    本院自歐洲內陸列支敦斯登親王國引進其王室珍藏之西方繪畫作品菁華,凡一百一十八幅,舉辦「阿爾卑斯皇冠:列支敦士登秘藏瑰寶」(Crown of the Alps:Masterworks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Prince of Liechtenstein)特展。
  • 2015
    placeholder
    故宮慶祝建院九十週年,特精選歷年入藏之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獻珍品,推出「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特展,分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大單元,既以反映本院不同階段蒐訪徵集的思維旨趣,亦以感念各界捐贈者化私為公,不斷為本院典藏注入生命活力與文化內涵的情懷。
  • 2015
    placeholder
    故宮於十二月二十八日盛大舉辦南部院區開幕啟用典禮,馬英九總統、吳敦義副總統等出席。
  • 2016
    placeholder
    故宮配合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來院舉辦第二屆頒獎典禮歡迎酒會,特精選器物、書畫及圖書文獻類代表性藏品,舉辦「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
  • 2017
    placeholder
    故宮與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為促進兩國文化藝術交流,「加強…展覽、研究、教育推廣合作」,「同意深化友好關係,締結姊妹館」。
  • 2018
    placeholder
    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出其珍藏之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法國風景名畫六十五件,與本院合作舉辦「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Masterpieces of French Landscape Paintings from The 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 Moscow)。
  • 2018
    placeholder
    本院配合文化部規劃,與中華文化總會合作,辦理「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佈陳臺灣漫畫家、插畫家鄭問(1958-2017)先生遺作手繪漫畫、插畫原件、手稿、劇本、雕塑等,數約三百件,以「漫畫鄭問」、「藝術鄭問」、「遊戲鄭問」、「千年一問」、「哲學鄭問」、「從鄭進文到鄭問」六項子題,彰顯先生突破傳統,融合中國水墨與西方繪畫技巧,勇於實驗的精神,呈現「其視覺語彙演變、圖像創作背後的美學意識,以及對人本價值的思考」。
  • 2019
    placeholder
    故宮接受東京國立博物館邀請,選提〈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卷、〈唐懷素自敘帖〉卷、〈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卷與〈唐釋懷素小草千字文〉卷四件文物,赴日參加「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Unrivaled Calligraphy: Yan Zhenqing and His Legacy)特展。
  • 2020
    placeholder
    遴選七十一組件院藏書畫與緙繡精品,推出「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
  • 2021
    placeholder
    以本院推動數位典藏的成果為基礎,推出「故宮魔幻山水歷險」新媒體藝術展覽。
  • 2022
    placeholder
    本院執行「新故宮—故宮公共化帶動觀光產業發展中程計畫」,其分項計畫二之南部院區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建設工程動土始事。
  • 2023
    placeholder
    以介紹藏品保存科學研析與修復技術為旨趣,辦理「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內含「科技檢測」、「陶瓷修復」、「書畫修復」三大單元,分別說明本院專業同人如何以不同的技術方法,探究青銅器、漆器、轉心瓶、象牙球等文物的材料、內部結構與製作工藝,修整復原陶瓷器皿,增益美學展示效果,處理不同裝裱形式與劣化狀況的絹本繪畫,使恢復舊觀。
  • 2024
    placeholder
    外交部以九件古器物與三幅近代水墨畫作捐贈故宮。
  • 2024
    placeholder
    故宮回應地方期待,特與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合作,將民國一一一年元月於南部院區辦理之「《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移往展出,使當地民眾亦得親炙宗教文化藝術之美。
  • 2024
    placeholder
    故宮與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及寶石工藝品牌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合作,匯聚三方藏品之工藝美學佳作踰二六○組件,盛大推出「大美不言: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梵克雅寶典藏精粹」(Beauty Speaks for Itself: Selected Work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Museum, the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 and Van Cleef & Arpels)特展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