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本區分別探索畫家如何展開橫跨大洋的行旅,或是靜觀四季山水景致的位移,展示畫家的創作動機與文物間的關聯。本區將擷取來自於沉浸式劇目「畫工遊蹤」與「四季行旅」使用的典藏文物,透過數位互動裝置提供民眾直接操作,閱讀潛藏在翰墨中的故事。
本文物互動桌中,導入了「畫工遊蹤」劇目內播映的24件郎世寧精采畫作,觀眾可自由選擇欲觀看的作品,並透過縮放、點選等方式,觀察作品的細節與知識內容。
郎世寧(1688-1766)為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於十八世紀來到華傳教。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郎世寧以畫家的身分替清廷繪製許多傑出的作品。為迎合皇帝的藝術品味,郎世寧嘗試探索西法中用的繪畫風格,開創中國繪畫的新風貌。
〈聚瑞圖〉是目前郎世寧最早紀年的作品。畫中聚集蓮花、禾穀等,帶有吉祥寓意的植物,用以歌頌皇帝的政績與德行。而在色彩、明暗與構圖方面,則明顯融合了西洋繪畫的藝術元素。
郎世寧(1688-1766)在乾隆在位期間,經常奉命與宮廷畫家合作,繪製大型作品。這類畫作多由郎世寧負責主要部分,其他人負責補筆背景。
〈畫孔雀開屏〉便是合筆之作。此畫為郎世寧與其他畫家一同為異域進貢的珍奇異獸─孔雀進行寫生,再繪製而成的巨幅花鳥作品。
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花鳥、犬馬等畫題,而此幅〈畫花陰雙鶴軸〉便是其花鳥創作中的重要作品。
在畫面中,可見以粉色薔薇為中心,兩側各立有一隻丹頂鶴。右側正在回首理毛,另一隻則略微低頭,與地面兩隻羽翼未豐的雛鶴形成視覺上的呼應。
在繪畫技法方面,郎世寧在中國傳統中加入西洋繪畫的寫實技法,使畫中動植物皆栩栩如生。
此軸描繪春天時節,一對錦雞棲息於澗水坡岸旁的湖石之上。畫中繁花似錦,鳥禽、靈芝、竹枝等都帶有吉祥長壽寓意。
不僅如此,錦雞周圍布滿海棠花點綴,呈現春天春光似錦的意象。
以郎世寧為首的耶穌會傳教士畫師, 奉命為宮廷繪製許多由各地進貢珍禽異獸的寫生圖。在乾隆十六年(1751),大臣傅恆向皇帝進貢一隻白鶻。乾隆皇帝便命擅畫鷹鳥類的郎世寧寫生作畫。
畫作中可見白鶻雄踞於古松幹上,白色的鷹為祥瑞吉兆,松樹則有長壽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此畫為共筆的作品,主角(白鶻)是由郎世寧繪製,而畫中的襯景(松樹、瀑布)則是由其他宮廷畫家添補而成,呈現中西畫家的交流結合。
本幅畫是中國傳統畫題:池中游魚與水藻。畫作中的魚,是以郎世寧擅長的立體寫實畫法描繪,表現出魚鱗與魚皮的質感。
此畫上緣有草葉紋圖案,可能原為掛在宮殿壁面的畫作,後來才裱成掛軸形制。
本冊總共有十六開,以不同種類的花卉鳥禽為主題。
全冊設色精緻、構圖手法也相當新穎。冊頁中的繪畫,可見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寫實技法的結合,是一件兼融中西畫法的重要作品。
此為故宮院藏唯一一件郎世寧的畫扇,扇面為墨色箋紙。一面是郎世寧繪製的設色花鳥蟲石,並有「臣郎世寧恭畫」楷款。另一面則是張若靄金字行書〈唐人月儀帖〉中的二月與三月,並有「張若靄敬臨」款。
此卷繪於雍正六年(1728),是郎世寧入宮後創作的大幅書畫作品。此畫描寫水草豐茂的夏、秋季節,百匹姿態各異的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牧的情景。
此幅畫作透過西洋的景深效果,刻劃山水背景,馬匹的比例大小也根據遠近距離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呈現出東西融合的特殊畫風。
本數位裝置將「畫工遊蹤」劇目中出現的〈琺瑯彩芝仙祝壽圖碗〉,透過3D文物模型,呈現在大眾眼前。
當翻轉桌面上的正方體感測器時,該感應器會與螢幕中的〈琺瑯彩芝仙祝壽圖碗〉連動,使民眾獲得像是拿起文物端詳的視覺體驗。
此件器物為〈琺瑯彩芝仙祝壽圖碗〉,碗的外壁繪有綠竹、灰石、茶花、靈芝以及一對仙鶴與綬帶,還有題詩與數個印章。此碗同時兼具詩、書、畫、印四個元素,呈現出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