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園は治国の如く:小宇宙の大清帝国
作為清帝國第二政治中心的避暑山莊,從其建築規制與布局,均可發現與首都北京相近似的格局;而透過模仿帝國各地景點或移植物產方式,藉此突顯山莊在皇家園林多元匯聚的特色。
避暑山莊及周邊各建築群,大致可劃分為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與寺廟區。宮殿區是皇帝理政、舉行慶典與起居休息之處,建築軸線完全依照紫禁城前朝後寢的格局。湖泊區是皇帝休憩娛樂之處,其中一臺一閣,既有山莊自身特色,也有模仿江南名勝而建;同樣一草一木,既有塞北原生產物,也有移植自關內各處的物種。平原區以萬樹園為焦點,場內升起偌大的蒙古包,皇帝在此殷勤接待外藩蒙古王公或來朝的各邦外使,是清帝國一處重要外交場所。至於山莊周邊,分布著康熙、乾隆兩朝為紀念重要慶典特地營建具漢藏風格的寺廟區,通稱為「外八廟」,是清帝國以宗教政策拉攏蒙藏領袖的重要象徵。
避暑山莊從營建到設計,集合帝國統治、文化移借、外交禮儀、軍事以及宗教等方面於一園,猶如大清帝國的一個微型宇宙。本單元以院藏文獻與繪畫,敘說這個小宇宙的格局。
- 收入《御製文三集》卷二十二
- 清 聖祖撰
- 清康熙間內府鈔本
- 故殿029518
〈避暑山莊記〉是一篇提供我們了解避暑山莊從「熱河行宮」到山莊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獻。全文撰寫於康熙五十年(1711)六月下旬,此年正是康熙皇帝將「熱河行宮」改名為「避暑山莊」的時候。文中康熙皇帝說明之所以選擇熱河作為行宮,一是路近京師,往返不過兩日,綜理萬機,與禁城無異;另方面是熱河地方水土氣候具怡情養性功效;最後指出熱河的地理景物,可使帝王在靜觀感物後洞察民生稼穡、為政以民的情懷。
- 收入《欽定熱河志》卷三十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60
避暑山莊正門「麗正門」,是進入宮殿區正殿的第一道門,城樓式的建築增加了門面氣勢。此門興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城門正上方鐫刻著乾隆皇帝御題漢文「麗正門」三字,另分別自右而左又標示滿、藏、回、蒙等文字。「麗正」,漢文取自《易經》「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而滿文(genggiyen tob duka)意為:「明亮(澄澈)的城門」,意思更見單純簡樸。城門五種文體,反映出清帝國統治下多元民族語言文化的特色。
長城無用論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1673-1681)平定後,清帝國開始將焦點轉移對北邊安全的強化。為了防範俄羅斯與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威脅,清帝國採取外交策略,積極拉攏漠南、漠北蒙古,透過滿蒙聯姻鞏固邊防。康熙皇帝認為,中國傳統修築長城,徒增加地方百姓負擔,卻未能保障國防安全。現今透過與北方蒙古締盟聯姻與賞賜爵封,達到了鞏固北方,長治久安的邊防政策。「長城無用論」,正是康熙皇帝攏絡蒙古各部作為屏藩的御邊策略。而熱河地方與避暑山莊,正發揮著帝國禦邊策略的重要角色。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
- 收入《欽定熱河志》序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47
《熱河志》,是一部相當特殊的地方志書。其特殊之處在於,大多地方志由地方州縣進行編纂,此書編纂卻是清中央政府委派和珅(1750-1799)、梁國治(1723-1786)等重要大員負責。由此可見熱河對清政府心中的重要地位。
全書完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1),皇帝特地作序。內容提出成書之難有二,而必須為熱河作志理由也有二。熱河位處關外荒略,缺乏歷史資料,其難一;現存歷史大多成於漢人之手,缺乏當地人情風尚及語言習俗的了解,難二;至為何必須為熱河作志:一、該處從康熙皇帝開闢以來,百餘年來,生齒日繁,漸成都邑,;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皇祖康熙經營熱河與避暑山莊,不是為個人避暑遊幸,而是為了防範蒙古,強化北方邊防的深意。〈序〉言最後指出,熱河一名,出自山莊溫泉之水與武列河匯流而得名。本書沿用地名,成山川風土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