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清音
南宋都城杭州勝景《西湖十景圖》和其他小幅山水創作,融入四時晨昏景象呈現,深具特色。這類繪畫深受北宋以來繪製〈瀟湘八景〉藝術手法的影響。此單元特闢一區「無聲詩/有聲畫」,以〈坐石看雲〉和〈松下曳杖〉兩幅作品對照,呈現北宋蘇軾等人認為畫是「無聲詩」,詩是「無形畫」或是「有聲畫」概念下所帶動的詩畫風潮。
- 宋人 溪山暮雪
- 故畫000143
- 軸
- 絹本
- 本幅縱102.1公分 橫55.9公分
畫幅近景臨溪坡陀叢木,荷擔行旅因天寒低首行進,不遠處竹籬門扉半掩,屋舍簷脊白雪覆蓋,群鴉盤旋歸來。隔溪中景林麓掩映於雲煙之中,溪邊禽鳥戲水,清曠迷離。遠景群峰雪霽,林巒密處一區精舍。剪影似遠山因暮色將至,晦暗不明。畫家已不可考,然從風格來看,應為南宋初年作品。北宋宋迪(約1015-1080)〈瀟湘八景〉中有「江天暮雪」一景,此幅雪景刻意針對日暮之際處理雲煙霧氣,承襲這類畫題並融入小景意趣,極為生動。
- 宋 葉肖巖 西湖十景圖
- 故畫001261
- 冊頁
- 絹本
- 本幅均縱23.9公分 橫20.2公分
此冊第十開畫幅左下有「肖巖」二字款。葉肖巖為活動於十三世紀前半的畫家,杭州人,傳世畫蹟很少,生平少見記載。南宋「西湖十景」的組合見於十三世紀文獻,畫題盛行於南宋。十景包括「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麴院荷風」、「兩峰插雲」、「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鐘」、「斷橋殘雪」,繪圖相應表現不同景致在四時晨昏的清麗風貌。這類以畫描繪著名實景並且融合四季晨昏,表現地景詩情的做法,源自北宋《瀟湘八景圖》,而在南宋發展出深具都城杭州特色的山水畫。
繪畫中的「漁父」題材常喻「漁隱」之意,帝王貴為一國之尊,卻羨慕漁父無憂無慮的生活,其中隱含著追求淡泊恬靜、悠遊自在生活的心情,借詩畫以傳達,成為畫院畫家描繪的題材。 - 宋 無款 平湖雪霽
- 故畫001243-7
- 冊頁
- 絹本
- 本幅縱24.3公分 橫25.4公分
此畫無款,簽題的畫名為「平湖雪霽」。畫幅採邊角構圖,風格接近南宋夏珪(活動於1180-1230前後)之作。「平湖」意指平靜如鏡面的湖水,這種呈現遼闊湖面的小幅山水,是南宋山水畫常見類型,很可能即繪西湖一帶江南景致。畫中坡岸柳樹低垂,竹籬房舍隱於樹叢,白雪覆蓋,雨雪停止而天候轉晴,帶出自然一角靜謐景象。
- 宋 李唐 坐石看雲
- 故畫001240-10
- 冊頁
- 絹本
- 本幅縱27.7公分 橫30公分
李唐(約1070-1150)是南北宋之際的山水畫名家,他作於北宋末〈萬壑松風圖〉以層疊緊密的山體,斧劈皴法和深淺青綠暈染山石,表現松林茂鬱的山間幽谷。
此畫無款,舊籤題為李唐作,是一件具有李唐畫風的南宋作品。畫中二位高士行至水窮之處,坐於石上欣賞雲氣湧起的景致。深林間泉瀑有聲,青翠松樹盤繞著,眼前盡現雲霧蒸騰的景象。溪水旁二位高士臨流濯足,神態至為愉悅。看此作可以體會唐代詩人王維(699-761)〈終南別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意境。 - 傳 宋 許道寧 松下曳杖
- 畫001265-8
- 冊頁
- 絹本
- 本幅縱24.2公分 橫25.3公分
畫幅左下「道寧」款,且舊籤題為北宋許道寧(約11世紀)作,然從松竹人物等已受到劉松年(活動於12世紀末期)畫風影響來看,應為南宋後期作品。
畫中湖畔蒼松翠竹成蔭,策杖的文士由小徑走出,正駐足凝聽松韻天籟,文士的巾帽衣帶,也被風吹得微微揚起。這類以平面繪畫企圖呈現詩詞涉及「聽松」的有聲意境,對南宋畫家而言頗具挑戰性。原本北宋蘇軾(1037-1101)等人關注繪畫與詩詞藝術之融合,視畫為「無聲詩」、詩為「無形畫」或「有聲畫」,南宋時期繪畫則可見創作出「有聲」繪畫的新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