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實驗室的新創品
琺瑯彩瓷創燒於十八世紀初,剛開始研發時,西洋傳教士和民間工匠均投入相關的試繪和提煉顏料的工作。然而,一直到康熙朝(1622-1722)結束,始終無法達成目標,所以必須使用進口的顏料彩繪紋樣。
而且,幾乎所有的試燒品都不寫正式的年款。等到有所把握之後,才以「康熙御製」為識。若以上彩地點來區分,琺瑯彩瓷指皇家技師在景德鎮御窯廠製作完成的素白器胎上,裝飾花紋並書寫年款,經窯火二次燒成的瓷器。相對於此,瓷坯的製作和紋樣的燒成都在御窯廠完成者,是為洋彩瓷。
皇帝實驗室的新創品
清 康熙 玻璃胎畫琺瑯牡丹藍地膽瓶
- 高12.6、口徑3.1、足徑3.8公分
清 康熙 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碗
- 高7、口徑15.1、足徑5.7公分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花卉茶碗
- 高5.4、口徑11.3、足徑4.4公分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方盤
- 高2.2、最大邊長18.8公分
以西洋進口顏料,彩繪完成裝飾紋樣的畫琺瑯器,流行於康熙朝。在皇帝推動下,出現各種不同質材的畫琺瑯器,你分辨得出來嗎,這四件作品分別是玻璃瓶、瓷碗、宜興陶碗和銅盤,它們共有的特色是器表都有琺瑯料畫成的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