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影響
范寬(約950-1032後)、郭熙(約 1023-1087 後)、李唐(約1049-1130後)為宋代山水畫壇上舉足輕重的三大家,其筆墨技法、山水造境的意趣廣為後世所援引,是歷代畫家學習取法的重要典型,追慕者亦遍及皇室貴族、文人雅士和地方民間,自古至今影響不輟。
本單元同步展出受三家風格影響的繪畫,創作年代橫跨元代到民國,包括同名摹作、仿三家風格,以及託名作品,共計九幅。有摹寫巨碑式山水恢弘氣勢者,亦有將其風格特色重新演繹於盈尺冊頁、立軸者,各幅均展現了後人汲古創新的時代風貌。這些後世追仿的軌跡,不僅呈現出三家畫風在歷史上的傳續脈絡,也奠定了范寬、郭熙、李唐在山水畫史上的典範地位。
- 清人 (原題宋 范寬) 行旅圖
- 故畫000038
- 軸
- 絹本淺設色
- 縱155.3公分 橫74.4公分
本幅與范寬(約950-1032後)〈谿山行旅〉相比,結構相同,尺幅較小,中景平台、溪橋處佔幅較大,主山氣勢不及原作恢弘。作品山石渾融,筆墨細緻,據近人研究,或許是王翬(1632-1717)所仿。
此作原為王時敏(1592-1680)收藏,左方裱綾王氏題跋(1671)提到曾收藏范寬畫蹟,右側宋駿業(約活動於1713前)題跋(1696)有王翬臨摹范寬作品成縮本一事。
- 明 董其昌題 倣范寬谿山行旅圖
- 中畫00059-2
- 冊
- 絹本淺設色
- 本幅縱57.5公分 橫34.9公分
本幅收在《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又稱《小中現大》),當中提到的名家,都是明清文人推崇的正統派畫學宗師。
作品大抵忠於原作,惟山石、溪橋等處比例略有不同。對幅題識為董其昌(1555-1636)據原作轉錄。關於作者,學界有王時敏(1592-1680)、王翬(1632-1717)、陳廉(活動於十七世紀)等說法。將宋元古畫製作成縮本,應為十七世紀風潮,主要目的為習畫與鑑賞。
- 清 唐岱 倣范寬山水
- 故畫003643-6
- 冊
- 紙本設色
- 本幅縱63.3公分 橫42公分
唐岱(1673-1752後),滿洲人,因善畫供奉內廷,康熙皇帝(1654-1722)曾頒贈「畫狀元」。唐岱承繼晚明以來正統派的仿古脈絡,畫藝深受帝王喜愛,有多幅仿宋元古畫存世,為清代皇室所認可的仿古畫風。
本幅布局類似范寬(約950-1032後)〈谿山行旅〉,色彩更加清麗,筆觸也比較纖秀,整體風格趨於裝飾性,個人特色明顯。
- 元 曹知白 山水
- 故畫001295-2
- 冊
- 紙本水墨
- 本幅縱68.1公分 橫34.3公分
曹知白(1272-1355),華亭(今上海)人,畫山水師法郭熙(約1023-1087後)。本幅前景雙松聳立,枝枒猶如蟹爪,繪石捲曲如雲。主山峰巒層疊,以淡墨層層渲染之後,再施以焦墨強調明暗向背。濱水坡岸間有溪橋行旅,後方水域幽深平遠。
全幅墨色層次豐富,呈現雲霧縹緲的微茫景致,將宋人雄渾的筆墨氣勢,轉化為秀潤清新的元代文人墨趣。
- 傳 宋 郭熙 秋山行旅圖
- 故畫000056
- 軸
- 絹本淺設色
- 縱119.6公分 橫61.3公分
本幅畫秋日山景,遠方山勢綿延曲折,中央以水域區隔兩岸,茅舍樓閣錯落其間,構景細瑣。人物刻劃精微,以騎驢、渡江等點出行旅主題。
左下方石間款署「郭熙」,山石、枝幹雖可見到郭氏特色,然已無北宋主山堂堂之勢,且筆墨自由放逸,氣息較近似明代畫家。根據畫幅右上方印鑑,此作曾被明代雲南貴族沐氏家族所收藏。
- 傳 明 吳偉 山水
- 贈畫000740
- 軸
- 絹本淺設色
- 縱172.6公分 橫94.5公分
- 林宗毅先生贈
本幅畫一高士坐眺遠方,上方虯曲老樹自岩隙間長出,山石以側鋒作斧鑿痕跡,遠景則以淡墨烘染,一片水氣迷濛。樹木猙獰的姿態,與人物的恬淡閒適互成對比,使畫面具戲劇性張力。
作品承襲李唐(約1049-1130後)、馬遠(約活動於1189-1225) 的南宋畫院風格,畫上雖有明代浙派畫家吳偉(1459-1508)的字號「小僊」,但構圖及恣肆放逸的筆法,更接近之後追隨者的畫風。
- 明 藍瑛 仿李唐層巖紅樹
- 故畫001286-7
- 冊
- 絹本設色
- 本幅縱32.4公分 橫55.7公分
藍瑛(1585-1664後),浙江錢塘人,為浙派後期畫家。本幅選自《仿古冊》,全冊共十開,分別仿唐、五代、宋、元名家。
此作採對角線構圖,右側畫層巖疊嶂,山石以側鋒斧劈畫法為主,著重塊面結構,後方遠山以色彩淡染,遠近景虛實相映。設色清新絢麗,雖各幅標榜仿自諸家筆法,其實已將各法融會,以個人風格貫穿全冊。
- 明 唐寅 觀瀑圖
- 故畫000473
- 軸
- 紙本淺設色
- 縱103.6公分 橫30.3公分
唐寅(1470-1524),字伯虎,江蘇吳縣人。師事周臣(約活動於1450-1535),上追宋元諸家,此作博採眾長,兼融文人畫及南宋院體風格。
本幅畫崇山峻嶺,山石紋理以斧劈皴描繪,石壁間懸瀑轉折而下,近水湍流層疊如虹,以墨線細緻勾畫。樹下高士觀瀑聽泉,一童子隨侍在後。布局層次分明,空間具縱深感。
- 民國 溥心畬 古道斜陽
- 寄存002347
- 軸
- 紙本設色
- 縱95公分 橫36公分
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習畫以古人為師,文采及藝術成就深受後人推崇。
本幅描繪秋山澗水,長橋中段處有牧童奮力牽牛過橋,後有文士持杖尾隨,畫家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山野日常。山石以側鋒皴擦為主,樹木枝幹尾端勾如蟹爪,雖自題仿李唐(約 1049-1130 後)、郭熙(約1023-1087 後)兩家,然已加入己意,呈現出清雅秀麗的文人畫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