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廣宏於中華,譯印、抄寫《大藏經》成為歷朝中央政府的一件大事。滿族入關不久,孝莊太皇太后即命康熙皇帝派人用泥金抄寫藏文《龍藏經》。康熙六年(1667)九月調集僧人一百七十餘位開始抄寫,八年(1669)三月抄畢,是年十二月供奉於慈寧宮,總計花費白銀四十餘萬兩。全經一百零八函,經文泥金飽滿,字體勁健妍美,經板圖像色澤鮮豔,形神畢具,包裹經葉之經衣,用料考究,織繡精巧,實集我國圖書製作工藝之大成,亦是現存中央政府寫造時間最早、卷帙最龐大、裝幀最富麗之藏傳佛教法寶。
諸品積咒經
- 清康熙間內府藏文朱寫本
藏文龍藏經
- 清康熙八年內府泥金藏文寫本
藏文「龍藏經」是我國古代圖書製作技術的顛峰,其裝潢形式是梵夾裝,這種形式源於印度的貝葉經,每函或每夾可分為記載文字的書籍主體經葉,和保護經葉的護板、經衣等配件。
經葉是深藍色的磁青紙,每張長87.5公分、寬33公分,兩面書寫經文,所用的字體是稱為「烏尖」(dbu can)的藏文楷書,每面八行,字體峻整秀麗,第四、五行間左右各畫一圓圈,原為貝葉經穿插線繩或木籤固定經葉的孔洞,本藏只作裝飾之用,文字的四周用泥金描繪卷草邊欄,邊欄左側標寫該函序號及葉碼,每函經葉三百至五百餘張不等,按序排疊,再於其四邊繪上八寶圖案。
保護經葉的配件計有上下各兩層的護經板和包裹、綑紮經函的經衣和綑經帶。為了彰顯皇家的氣派以及對佛典的尊崇,選材用料固極考究,而其刻繪織繡的咒語圖案,既十分細緻富麗,又深含佛教義理。
上下外護經板作為經葉最外層的保護,尺寸大於經葉,每塊橫約92.1公分,縱36.6公分,厚5.3公分,為實心木料髹漆所製作,其正面呈半弧形,反面平整,兩面皆有文字,以鎗金技法刻畫而成。正面為蘭札體(Rañjanā)梵文,包括中央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明咒,及外圍的五佛、四佛母、三怙主等咒語。反面則有五行用藏文標寫梵文咒語的文字,護板左右兩側,分別雕有如意寶和莊嚴獸面(kīrtimukha)圖案。
外護經板內層是磁青紙裱襯的內護經板,每函上下兩塊,尺寸同經葉。上經板正面四周邊欄繪十條戲珠金龍,邊欄內有三蓮座,其上各繪一個意為十相自在的「朗久旺丹」(rnam bcu dbang ldan)圖案。下經板圖案略為不同,改以字金剛杵(rdo rje rgya gram)。此二塊經板的反面依次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經簾,用來保護經板的圖像,分別代表表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東方阿閦佛、中央毗盧遮那佛等五方五佛。經簾的圖文分二組,黃色、紅色經簾一組,綠色、藍色、白色一組。前者為梵、藏文字的咒語,後者為八寶圖案(bkra shis rtags brgyad)。經簾之下為彩繪尊像,上經板兩尊佛菩薩像,下經板五尊護法像。上經板尊像間浮雕三行梵、藏文金字,書寫頂禮三寶的敬語。
經衣有四層,收貯的方式,先將經葉順序疊齊,夾以上下內護經板,依序用黃素絹經衣、黃綿布經衣、黃緞織花祫經衣包裹,再放上外護經板,以五色綑經帶紮緊,最外再裹以黃棉被經衣而完成整函的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