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鍊純青
征戰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是青銅兵器發展的興盛期。隨著鑄銅技術發展成熟以及追求兵器的殺傷力,促使戈、矛、戟的造型精進至極致。同時,因應不同型態戰爭的興起,不同型態的兵器隨之發展。一是青銅劍隨著騎兵、步兵的興起,加入戈、矛、戟的陣營,成為基本兵器組合之一;二是在弓的基礎上,發展出威力強大的弩,成為步兵對抗騎兵最有力的兵器之一。
-
春秋晚期至戰國 嵌綠松石菱形紋銅劍
長55.6公分
春秋戰國之交,鼎盛一時的吳、越兩國,以鑄劍聞名各國。《考工記》記述列國名產時,即有所謂「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
吳越之劍主要以柄身渾鑄的形制為主。吳越兵器表面往往具有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菱形暗花紋,獨步列國。
-
西周晚期至春秋 夏家店上層文化 乳丁紋銅盔
高23.7公分
寬21x18.5公分中國青銅時代的護具主要使用皮革製作,如皮甲、皮盾,僅會在局部縫綴上青銅片飾,可增強防禦,亦可起到裝飾效果。盔是護具類中少數全體以青銅鑄成。此盔屬於從形制來看,更為接近歐亞草原人群所使用的青銅盔。內蒙古赤峰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類似的例證。
-
春秋晚期 玄鏐戈
長14公分 寬7.4公分
銎徑2.25公分古代青銅兵器成份主要是銅、錫、鉛。商周時期最初將青銅通稱「金」,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銘文開始出現對青銅不同原料的專稱。玄鏐是其中一種,但具體是銅、錫、鉛之中的哪種材料,至今仍說法不一。玄為黑色,黑色的鑄銅原料較可能是指錫、鉛或者錫鉛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