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件說明
-
唐 顏真卿 劉中使帖 冊
購書000858
紙本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官至太子太師,爵封魯郡開國公,後世尊稱為顏魯公。〈劉中使帖〉又名〈瀛州帖〉,本幅上方並無款署和書寫年月,據研究為唐代宗大曆十年(775)顏氏所書。內容記述叛將盧子期圍礠州,後為舍利將軍(疑是王武俊)所擒、吳希光投降以及劉中使(清潭)奉命宣慰瀛州三件史事,可以《新唐書》和《舊唐書》輔證。存世罕見顏氏這類大字行草字跡,此帖著錄於北宋《宣和書譜》,作品後副葉有王芝、鮮于樞(1246-1302)、張晏、白珽(1248-1328)、田衍等元人題跋。明季有項篤壽(1521-1586)收藏印,曾歸華夏(1494-1567)真賞齋,有文徵明(1470-1559)題識。入清為沈荃(1624-1684)等人所收藏,未入清內府。1973年入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
清 張照 書蘇詩 軸
故書000543 絹本
張照(1691-1745),婁縣(今上海松江市)人,字得天,號天瓶、涇南,諡文敏。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於康熙、乾隆年間入值南書房,為康雍乾三朝大臣和著名書法家。其書法轉益多師,從董其昌(1555-1636)墨蹟臨古遠追米芾(1051-1108)、蘇軾(1037-1101)及楊凝式(873-954),由唐入晉,從顏真卿(709-785)書風上追王羲之(303-361)。本幅內容書寫蘇軾集陶淵明歸去來辭作五言詩,題識「集元趙孟頫書」,然結字多參雜己意,用筆渾厚圓潤特色,具個人書風特色。
-
清 劉墉 行書詩 卷
贈書000141
紙本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書法造詣深厚。早年順乎時代潮流,臨習董其昌、趙孟頫書法。其後多方面學習晉、唐、宋各家作品,對顏真卿(709-785)和蘇軾(1037-1101)的書法體驗尤其深刻,逐漸融會成自己的面貌。據拖尾成親王永瑆(1752-1823),此卷為八十三歲老筆,通篇中鋒,線條豐厚靈動,給人雄健內斂之感。詩書合為雙美,內容深入儒釋道三家哲理,可以略見劉墉兼容並蓄的態度。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