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展件說明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東漢 佚名 朱提造魚鷺紋瓦當

    瓦當是一種傳統建築的屋頂構件之一,約起源於戰國時期,具有擋住瓦片、保護檐頭的作用。漢代瓦當表面多有圖案、文字裝飾,兼具實用和藝術功能,並承載許多歷史信息。

    本幅由葉公超先生捐贈,為東漢朱提郡(今雲南省昭通市)遺址所出瓦當的拓片。篆書西元100年銘款居中,兩側飾魚、鷺紋,這種樣式和當地出產的銅器非常相似,極具地方特色。

  • 東漢 佚名 趙寬碑

    本幅是莊因、莊喆、莊靈先生捐贈的拓本,原碑是1941年在青海省樂都縣出土。碑立於180年,碑主趙寬(88-152)是浩門縣長特聘「三老」之一,協助地方教育。他的孫子趙璜(活動於2世紀)為了顯揚家族名聲而立碑,所以碑中敘述祖先世系與功業,又讚揚趙寬獻身教育的事蹟。通篇隸書,字形端正,線條多稜角,書法風格接近165年〈華山碑〉、175年〈熹平石經〉。

  • 唐 陸柬之 文賦

    陸柬之(活動於7世紀中期),史載他善於模仿舅父虞世南(558-638)及王羲之(303-361)的行、草書,但缺乏獨創的風格。

    本卷文字內容與9世紀編《文鏡秘府論》收錄者大致相似,其中的異體字與避諱方式,也多能與唐代資料呼應,可見此卷頗具〈文賦〉的古鈔本面目。通篇以行書為主,間有草書,風格與〈蘭亭序〉非常接近,符合史料對陸柬之書法的記載,故自元代以來傳為陸書。

  •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馬光拜尚書左僕射告身

    「告身」是古代政府頒授官職或勳獎的憑證。按等級高低,形制各有不同。本幅是司馬光(1019-1086)在1086年拜相的告身。它由翰林學士擬主文、再經門下省官員審讀、皇帝「制可」、尚書省官員簽署、吏部鈐印等程序,是為「制授」告身,用來代替「冊授」宰相的典禮,反映北宋政府在1082年改革官制的情形。通篇多大字行書,筆法流暢、結構緊飭,表現挺健、開張的氣勢。按制度,應由吏部令史魏宗式(活動於11世紀)等人所書。

  • 明 張弼 雜書

    張弼(1425-1487),字汝弼,號東海,今上海人,明代雲間書派的代表書家。 此卷作於61-62歲之間,全是他寫給好友司馬垔(1439-1484以後)的信札與詩。通篇以行草、狂草為主,又摻入章草筆法。字體大小、字形長短、線條的粗細對比很強。不在線條起收、轉折處表現精緻的筆法,只凸顯凌厲的筆勢與輕鬆自然的情調。因此他自擬為「野鶩」,以別於朝廷中「館閣體」的唯美書風。

  • 明 佚名 (傳)趙孟頫書蘇軾古詩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鷗波等,是元代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文人書畫家和鑑賞家之一。

    本幅錄蘇軾古詩〈次韻僧潛見贈〉,運筆瀟灑流暢,線條勁健,毫無遲滯。結字取側勢,右肩斜抬,也確實有趙孟頫晚年學習李邕(678-747)書法的特色。但是筆法與結體的變化不大,例如入筆與右肩多用方筆,豎鉤、「水」、「不」等字的造形重複。可見乾隆跋語無誤,本幅及題跋都屬於明代的「偽好物」。

  • 明 李貞 楞嚴經塔

    佛教視抄經、造塔為大功德。因此,敦煌地區早就出現抄經成塔的作品,時代應在北宋之前。此後經塔造形、字數更趨繁複,據說需在密閉暗室中鑿一小孔,讓光線和書家視線完全集中在落筆處,以利抄寫。

    本幅是李貞(活動於1576-1617)〈抄楞嚴經塔〉,反映此經在明代末年的流行。全作超過62000字,都是字徑約0.5公分的蠅頭小楷。字字端正,一筆不苟,從1636年至1637年歷時8個月才完成,足證虔誠的態度。

  • 清 劉墉 莊子繕性篇

    劉墉(1719-1804),號石庵、日觀峰道人等。寫字善於用墨,又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世稱「濃墨宰相」。

    本幅由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捐贈。通篇以行草為主,但字字獨立,姿態、行氣都很端正。線條大多簡短、圓轉、厚重,但是起筆和收筆多用出鋒。配合提按、輕重分明的筆法,線條造形就有粗與細、尖與圓的對比。既有視覺張力,顯得神采奕奕,卻又不激不厲,給人雍容華貴的印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