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設定: 最小字 一般字 最大字
:::

鑑古遊藝:皇帝的銅鏡收藏

銅鏡光亮反射的特性,使古人視之為神物。傳說中,鏡子是黃帝合陰陽之精所鑄成,萬年不鏽,能通合鬼神。據宋徽宗勅撰的《宣和博古圖》記載,漢唐古鏡上仙人、四靈、五岳、八卦、十二辰及蟠龍舞鳳等形象是天地萬象的縮影。銘文內容則提供了文學與人格修養的範例。因此,研究古鏡可達到教化的目的。

清宮典藏的古鏡以漢、唐銅鏡為主,也有少量宋、金、元、明銅鏡。這些古銅鏡自成系統又風貌多變,具體體現了近兩千年連綿不絕的工藝、美感與思想發展,成為以物鑑史的絕佳範例。

新莽-東漢早期 「仙人不老」博局鏡

新莽-東漢早期 「仙人不老」博局鏡

徑20.3公分
著錄於《西清續鑑‧乙編》卷十九頁五「漢仙人不老鑑」
裝盛於〈西清續鑑‧乙編‧第一冊〉鏡匣

圓形鏡,半球鈕,柿蒂形座,外圍雙線方欄。欄內一周十二地支銘文,字間間以乳丁。方欄外為博局圖式,間以連弧紋座乳丁八枚。其間滿布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靈,以及其他飛禽、瑞獸,細緻繁複。外圍銘文一周:「尚方作竟(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非回(徘徊)名山采芝草,渴飲玉泉飢食棗。壽而(同)金石〔天之保〕。由(遊)天下,敖(遨)四海。」鏡緣飾一周鋸齒紋,外環以雲氣紋。博局紋與四靈瑞獸圖案、干支文字及神仙思想銘文的搭配,反映了西漢末年及新莽時期流行的讖緯觀念。此鏡因「銅質瑩潔,色澤古穆,銘詞規製」,且與《宣和博古圖》卷二十八所錄〈漢仙人不老鑑〉同,故被乾隆皇帝列為古鏡 中之上上等。


隋-初唐 「玉匣」鏡

隋-初唐 「玉匣」鏡

徑15.2公分
著錄於《西清續鑑‧乙編》卷二十頁十九「唐玉匣鑑」
裝盛於〈西清續鑑‧乙編‧第二十九冊〉鏡匣

圓形鏡。鏡背紋飾為放射狀分佈的銀杏八枝,樹枝交叉處構成了鏡鈕。銀杏葉末端為細微的水波紋,若清風吹撫,銀杏臨水而動,畫面極為雅致。內外區以細弦紋為界,外區鑄北周詩人庾信(513-581)的駢體詠鏡詩句:「玉匣初開鏡,輕風拂去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 音韻和諧的詩句、工整的楷體銘文與宜人的鏡背紋飾相互呼應,予人清爽感受。


盛唐 狻猊葡萄鏡

盛唐 狻猊葡萄鏡

徑15.6公分
裝盛於〈寧壽續鑑‧第二十冊〉鏡匣

圓形鏡,伏獅形鈕。鏡背高浮雕紋飾以高起的弦紋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獅子七隻,或蜷伏,或回首,或站立,或翻滾,姿態各異。站立的公獅旁有母獅帶小獅,呈現對獅群生活的細緻描繪。外環以葡萄藤蔓一周,葡萄果實鬆軟,葡萄葉表現寫實。外區紋飾為六隻鳥禽及八隻奔馳瑞獸相間於葡萄藤蔓間。棲息於藤蔓間的鳥禽共有六種,鳥羽刻畫細緻,鬆軟自然。鏡緣飾一周卷草紋。全器紋飾展現設計者對大自然的生動描繪及喜愛,極富野趣。


南宋 雙龍古鼎形鏡

南宋 雙龍古鼎形鏡

展期:
2015/03/31~2015/09/17
2016/09/19~2017/02/26

 

高16.25.5公分 寬12.1公分
著錄於《西清續鑑‧乙編》卷二十頁六「漢古鼎雙龍鑑」
裝盛於〈西清續鑑‧乙編‧第十六冊〉鏡匣

雙耳雙足鼎形鏡,鏡背中央有細窄的雙鈕,原為固定支架所用。 鼎形頸部飾浮雕捲草紋。腹部為高浮雕雙龍拱珠紋樣,一如宋代常見的雙龍紋,龍口做一開一闔設計。雙龍下方為海水紋。鏡緣高起,做三角斜緣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