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

鑑賞與發現

瓷器鑑賞可以從器形和釉色兩個面向著眼,一種器形從出現到轉變,牽涉到時代風尚的嬗變。同樣地,釉色也反映出官方或一般市場的品味。


青瓷燒成於東漢時期,在此之前,因窯中自然落灰形成如同披覆著青釉般質感的作品,稱為「灰釉陶」或「原始青瓷」。至八、九世紀,青瓷已成為重要的鑑賞品類,陸羽《茶經》的「類玉」,詩人陸龜蒙筆下的「千峰翠色」,均是歌詠青瓷的比喻。此一展覽展出的12至14世紀青瓷,無論是汝窯的天青釉、南宋官窯的冰裂紋、龍泉窯的梅子青和哥窯的開片紋理,因產地、燒製時間的不同,而表現出個別的差異。


同樣地,透過窯址採集到的標本,亦得以揭開包裹在瓷釉底下的秘密。無論薄胎厚釉、厚胎薄釉,乃至足端齊整和不經修飾的相異作工,正是鑑賞過程中值得記憶、參考的重要依據。本展覽承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及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共襄盛舉,提供標本參與展出,謹此誌謝。


南宋-元 官窯米色青瓷三登方壺

南宋 官窯 青瓷三登方壺

高14.4公分 口9×12.5公分 底徑9.3×12.4公分


南宋 龍泉窯 青瓷葵口碗

南宋 龍泉窯 青瓷葵口碗

高7.3公分 口徑17.4公分 足徑5.3公分


元 米色青瓷魚耳爐

元 青瓷魚耳爐

高8.2公分 口徑11.5公分 足徑8.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