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單件作品 > 元太祖像 元世祖像 元文宗像 元世祖后像 元順宗后像

元 

元太祖像 元世祖像 元文宗像 元世祖后像 元順宗后像

元太祖像 元世祖像 元文宗像 元世祖后像 元順宗后像

 

*由左至右依序排列

元太祖像 元世祖像 元文宗像 

  • 冊 絹本 設色
  • 59.4 x 47cm

元世祖后像 元順宗后像

  • 冊 絹本 設色
  • 61.5 x 48cm

〈元太祖像〉、〈元世祖像〉、〈元世祖后像〉(原題世祖皇帝后徹伯爾)、〈元順宗后像〉(原題順宗皇帝后塔濟)、〈元文宗像〉等「元代帝后像」,選自於院藏《元代帝半身像》、《元代后半身像》冊。現今所見的裝潢形式,應是清代乾隆時期進行整裝的結果。
畫像中三位帝王都留有髮辮 ,身著單色衣袍,太祖、世祖頭戴皮製暖帽,太祖帽面的毛皮細紋 清晰可辨,文宗所戴是頂上嵌有紅珠 的七寶重頂冠,珠面加上的白色顏料,用以凸顯高光效果。
世祖后所戴之姑姑冠,是蒙古婦女最具特色的帽冠,除了可考於文籍,近年來亦有考古出土實物。「姑姑」是由蒙古語音譯而來,一般是以兩塊樺皮圍合圓筒,筒外包裹著紅色絲綢,上再綴以珠子等裝飾 ,並於冠頂插上雉尾。頭髮梳入筒狀部份,再以布巾用來連接筒狀部份,亦藉之固定於頭上。兩位后妃衣袍在襟口有三塊條狀裝飾品,靠襟口外較寬的為黑底織飾 ,上有金銀白花飾,內側分別是兩條金底紅紋、黑紋的帶飾,此兩條帶飾即是元代出名的「納矢失 」,一種織入金的織物。「納矢失」的技法源自於中亞,後隨著蒙古武力遷移,擅長此技的工匠也隨之東來,並將此技帶入中原。
相較於宋代帝后像,元代帝后像在整體風格上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畫像角度雖未可稱得上全正面,但已由四分之三側面略轉向前,隨著姿勢的轉變,眼睛的視線也較為正向,略有與觀者目光互動之感。其次在畫法上,元代帝后像的臉部烘染更為細膩,例如〈元世祖像〉眼窩周圍 的處理與〈宋太祖〉單以線條圈畫眼窩的手法不同,是以微妙的色彩擦染塑造立體感。這在〈元世祖后像〉的面頰 部份,同樣可以藉著色彩的變化領略肌膚的立體效果。
近有研究指出,在元代帝后像中普遍共有的細緻烘染手法,可能與西南地區有關,其中來自尼泊爾的阿尼哥 (Anico, 1244-1306)扮演著關鍵性的指導地位。據載阿尼哥曾追寫世祖、世祖昭睿順聖皇后御容,並且織成織錦奉安於仁王萬安寺的別殿。存世元代帝后像中,以〈元世祖像〉、〈元世祖后像〉、〈元順宗后像〉的風格有較高的同質性,極有可能為同時之作。另外除了上述細膩暈染與西南地區風格有關,〈元順宗后像〉額頭上透明薄紗 的處理方式,亦與承襲東印度風格的十三世紀尼泊爾唐卡 處理手法相似,雖未能明指為阿尼哥親筆,但深有淵源。
當時阿尼哥所完成的帝王像,除了畫作形式外,另有織錦形式用以供奉在寺廟。從本院藏品中部份線條仍可見得的修改痕跡判斷,這些帝后半身肖像畫很可能具有稿樣之功能。(陳韻如)

【解說小字典】

髮辮:

髮辮
【解說小字典】

毛皮細紋:

毛皮細紋
【解說小字典】

紅珠:

紅珠
【解說小字典】

裝飾:

裝飾
【解說小字典】

黑底織飾:

黑底織飾
【解說小字典】

納矢失:

納矢失
【解說小字典】

眼窩周圍:

眼窩周圍
【解說小字典】

面頰:

面頰
【解說小字典】

阿尼哥:

阿尼哥(1244-1306),尼泊爾人。史書中記載他擅常畫塑及鑄造佛像。元朝中統元年(1260),阿尼哥被徵召前往吐蕃(西藏)建造黃金塔。這座塔完成後,阿尼哥前往大都謁見元世祖,之後便繼續為元朝服務了四十多年,建造許多塔、寺廟、祠祀和道觀等建築物。

【解說小字典】

透明薄紗:

透明薄紗
【解說小字典】

唐卡:

唐卡為藏文譯音,又名「孤唐」。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藝術形式。唐卡是一種平面藝術,內容以藏人所尊崇的佛菩薩為主要題材。一幅完整的唐卡,形式上類似漢地的掛軸畫,可懸掛、可收捲,作為修行觀想或弘法佈道用。主要有筆繪、版畫、緙絲、刺繡、織錦、貼花六種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