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單件作品 > 書千文

元 邊武

書千文

書千文

  • 冊 紙本 六十九幅
  • 均34.4 x 23.5cm

邊武的生平資料和他的書蹟一樣,十分少見。這件書蹟提供了一些關於他的籍貫(隴西或是祖籍,甬東,即今浙江定海縣是其本籍)、字號(伯京、玉蓑漁者、甬東生)等資料,至於活動時間大致可確定在十四世紀中期。他曾與郭畀 (1280-1335)同為中書掾吏,在閩地任帥府參謀,與元末隱居上海的詩人王逢 (1319-1388)有交誼。
書史會要 》稱邊武「行草專學鮮于太常,時有亂真者」,在這件千字文冊題識中,他也略顯自豪的自承「粗學困學翁墨蹟」。1278年鮮于樞(1246-1302)自汴梁南來,活動於揚州、杭州一帶,與江南文士過從甚密,在書法上引入北方因素,顯示出質樸雄強的北方傳統,成為元代具有影響力的書風之一。邊武步趨其後,這件書蹟即是明顯的例子。
千字文在元代中期以後一度受到順帝(1333-1368在位)重視,緣於至正初,民間獻一本智永 〈千字文〉墨蹟,順帝十分珍重,不但自己臨摹,還命周伯琦 (1298-1369)摹勒上石,置於宣文閣中,以拓本賞賜給朝廷文學之士,謂之「閣本」,獲賜者將這樣的舉措譽為「文物興隆,治化清謐」的象徵。不過在存世元人書千文遺蹟中,很少有忠實於智永原蹟者,有的寫成四體,有的作章草體,而邊武此蹟大致依照智永的結體,不過不像原帖一樣將每個字處理為獨立的個體,而是有上下前後的呼應關係,至後半段,運筆淋灕酣暢,得心應手,尤其強調筆畫的動態,如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一般,迂迴繚繞,縱橫爭折。整體觀之,在穩厚沉著方面或許不如鮮于樞,但筆勢的展現卻有駸駸凌越前輩的氣魄。(何傳馨)

款識:
至元之辛巳(應為至正元年,1341,見後副葉陸深跋)春之元日。石抹景良以此紙徵不肖書。時天氣清淑。光景可人。遂滌玉腰研。試貍豪筆。大書千文以歸之。近人以余粗學困學翁墨跡。但知默畫形似耳。武奚足尚。今且塞公雅命。殊勉強也。覽者幸勿見誚。隴西後學玉蓑漁者邊武伯京父識。鈐印八:邊氏(重一)。邊武印(重一)。甬東生。霜鶴堂印。煮鞠齋。餘一印不可辨。

收傳印記:近竹閣主。□用。□□詩書舊族。疾夫。馬瘁阿恆。靖初父。元藻。正休(重一)。

【解說小字典】

郭畀: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先世洺水(今河北)人,靖康之變後避地京口(今江蘇鎮江),四世相傳遂為京口人。歷任饒州路鄱江書院山長、處州清田縣臘原巡檢等職。工書畫,書法為趙孟頫風格,山水則為米家風格,善畫竹木窠石。傳聞錫山弓河上玄元道館及錫山麓玄丘精舍有其壁畫,今已不存。

【解說小字典】

王逢:

王逢(1319-1388)字原吉,號梧溪,別號梧溪子、最閑園丁、席帽山人,江陰(江蘇)人。元末避亂於淞,洪武時隱於上海烏涇。工詩、善行草書、著有《梧溪集》。

【解說小字典】

書史會要:

元末明初陶宗儀撰。此書共九卷,前八卷記載三皇至元代書法家的小傳,第九卷摘錄前人相關技法論著,最後附以補遺。此書搜集材料豐富,文筆簡當。後有明代朱謀垔撰續編。

【解說小字典】

智永:

智永,生卒年不詳,名法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住永欣寺,人稱永禪師,為南朝陳至隋代時人,為東晉王羲之七世孫,工楷書和草書。據說曾書寫《千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諸寺;所退筆頭,置之大竹簏中,後積滿五簏埋之,號「退筆塚」;因求書者眾多,住處門限幾被踏破,因裹之以鐵葉,人稱「鐵門限」,傳為一時美談。他的書風對隋、唐書家影響很大。

【解說小字典】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饒州番陽人。至正時曾任宣文閣鑒書博士。周伯琦博學能文,尤善書法,以篆、隸、真、草聞名於當時。曾受命篆宣文閣寶,並題宣文閣匾、摹王羲之《蘭亭序》、智永《千字文》刻於石閣中。嘗著《六書正訛》、《說文字源》二書,又有詩文稿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