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單件作品 > 神嶽瓊林圖

元 方從義

神嶽瓊林圖

神嶽瓊林圖

  • 軸 紙本 設色
  • 120.3 x 55.7cm

方從義(活動於1302-1393間),字無隅,號方壺、上清羽士、鬼谷山人、不芒道人、金門羽客。方從義是江西龍虎山上清宮的正一教道士。平素所作,大率墨瀋淋漓,高古逸趣見稱。
元代對宗教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加上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效力於元世祖,因此相當受到統治階級的扶持和信任,再加上後來的弟子吳全節、夏文泳等人在京師十分的活躍,使得正一教在當時的勢力強大。方從義雖是正一派道教教士,然卻學仙道於當時全眞教領袖人物金蓬頭,故而與黃公望熟識。金蓬頭去逝後,出遊於天下名山大觀,並在至正三年(1343)到當時的首都大都(北京),此行不只觀賞了巍峨山川,開拓其眼界外,更結識了許多高官文士,如張彥輔、余闕、危素 等人,其中太一教道士張彥輔是蒙古人,亦為宮廷畫師,余闕為唐兀人,於元統二年(1334)登進士第二,而危素(至正二年用薦為經筵檢討)更是十分欣賞他的學養及才能。
本幅畫陡峭直聳山峰,氣勢奔騰,山形用披麻皴 寫成,線條充滿著不安定而向上感覺,而樹、竹、小屋、木橋是以水份飽滿的用墨、隨意的線條及大小不等的點畫出,散發著奔放的氣息,隨意飛動的苔點 更使畫面充滿動感。據畫上題跋,此畫為南溟眞人 (程元翼,在龍虎山有心跡雙清亭)所作,南溟眞人與方從義皆為龍虎山上清宮 的道士,畫家以扭動不安的線條,將山畫得如群浪奔騰,自有一股奇縱之氣由畫面而出,反映出道教視山水為氣之流動聚散的過程,而非一成不變的存在之觀念。(童文娥)

款識:
歲在旃蒙大荒落(1365)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壺。為南溟眞人作神嶽瓊林圖。鈐印二:方壺□□。鬼谷山人。

收傳印記:
九如清玩。也園珍賞。阿爾喜普之印。樂 。琴書堂。信公珍賞。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張文。□氏石才。

【解說小字典】

危素:

危素(1303-1372),字太樸,一字雲林,金溪(今江西)人。至正年間以荐授經筵檢討,與修宋、遼、金三史;洪武二年授侍護學士知制誥,並修元史。博學,善文辭,亦工書法,擅楷、行、草、尤精楷書。據說因犯明太祖忌諱,被貶知州,幽恨而卒。著有《說學齋稿》、《雲林集》、《元海遠志》等書。

【解說小字典】

披麻皴:

披麻皴
【解說小字典】

苔點:

苔點
【解說小字典】

南溟眞人:

南溟眞人
【解說小字典】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洛陽市西北四公里,邙山之巔翠雲峰上。相傳此處爲太上老君及老子煉丹之處。上清宮建於唐代,初稱老君廟。乾封元年(666),追封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故稱玄元皇帝廟。後因避玄宗諱,改稱元元皇帝廟,後又改為上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