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單件作品 > 法書考

元 盛熙明

法書考

法書考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2冊 8卷
  • 15.4 x 22.7cm

盛熙明,色目 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元英宗至順帝年間(1323-1363),原籍龜茲(新疆庫車),後徙豫章(江西南昌),為人清修謹飭,通六國書,篤學多才有文章,工書,甚受英宗諸帝賞識,得於兵部及奎章閣 為官。時諸帝雅好書畫,「萬機之暇,游神養性」,熙明有感於此,乃輯歷代書畫論述,用備御覽,此書原稿約成於文宗至順二年(1331),至順四年(1333)方謄錄進呈尚未即位的順帝。
是書共分八卷,卷一書譜,分子目二,一集評,摘抄張懷瓘、李嗣真等人書評,二辨古,列舉古書古碑,加以辨正,評其真偽優劣;卷二字源,分梵音、華文二子目;卷三筆法,分操持、揮運二子目;卷四圖訣,分八法、偏旁二子目;卷五形勢,分布置、肥瘠二子目;卷六風神,分情性、遲速、方圓三子目;卷七公用,分宗學、臨摹、丹墨三子目,以上四卷亦俱採錄成說;卷八附錄,分印章、押署跋尾二子目。此書雖皆雜取前人論說,惟採摘特精,文約旨該,足稱簡要,故明人楊士奇認為「學書者資于此,亦庶己有得。」
盛熙明認為「圖書既出,書道尚矣,固知文字之始,非特倉頡也,後世作者乘時而增損,然宇內萬國,文字皆異…西方以音為母,華夏以文為基。」首先提出西方是以字母構成的拼音文字,迥異於漢文獨體方塊文字的概念,也是本書異於其他書法論著的特點之一,並引《法苑珠林》之說,凡造書之主有三,即梵、伽盧、倉頡,倉頡造漢字,伽盧為伽盧文的創造者,伽盧又作「佉盧」,為「佉盧虱奼」(Kharosthi)一詞的簡稱,伽盧文是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5世紀使用於印度西北部及中亞的一種拼音文字;梵音,即指婆羅謎(Brahmi)字,傳為婆羅門教的天神梵天(Brahma)所創造,主要使用於印度地區,由於時代及地區的不同,先後產生出許多不同的字體,本書所列者為「蘭札體」(ranja),原流行於尼泊爾和西藏,元代帝室崇奉藏傳佛教,此種字體亦隨著佛教而傳入內地,而漸取代早先流行於內地佛教所用的「悉曇體」(siddha),此字體共有50個字母,其中母音16個,子音34個,現將其字母及羅馬字母轉寫列表:

列表:http://tech2.npm.edu.tw/khan/images/pic_ii40.htm

列表

收傳印記:清宮鑑藏諸璽。

【解說小字典】

色目:

色目代表的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元廷因政治需要而設定的一個族群。凡不屬蒙古及漢族的民族皆被劃為「色目」,因此組成民族的背景十分複雜。

【解說小字典】

奎章閣:

奎章閣創立在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位於皇宮內興聖殿內的三個房間。一間為收藏貯存之用,其餘兩間為執掌官員辦公場所,及設有御座、陳列珍寶的房間。原本作為諮詢機構,但後來掌管秘玩古物外,演變為皇帝與近臣交換意見的場所。此機構中重要的官員有虞集、柯九思、雅琥等人。其鼎盛時期只維持兩年,第三年起其中官員屢遭彈劾。後因文宗駕崩,奎章閣也就沒落了。但到至元六年(1340)才正式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