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單件作品 > 跋李士行江鄉秋晚

元 薩都刺

跋李士行江鄉秋晚

跋李士行江鄉秋晚

  • 卷 紙本
  • 31 x 約 55cm

這則題跋是在李士行(1283-1328)〈江鄉秋晚〉卷後,二十六則元人題跋的第十則。題跋的時間大約在泰定六年(1329),當時薩都剌以新科進士(1327)的身份,在鎮江(京口)任錄事司達魯花赤,與這幅畫的收藏者京口人石巖(民瞻),及題跋者之一,也是京口人郭畀(1280-1335)常有詩文往來,至於李士行 應該未曾見面。
元代江南文人書畫中,常見在一幅作品上有眾多的詩文題跋,詩的內容主要圍繞在畫的主題,甚至書寫的風格也近似,這種風尚,近乎詩社的雅集,可稱之為「紙上文會」。薩都剌與其他二十餘則詩跋即是一例。所有題詩中,薩都剌此跋十分特殊,忠實的記錄了畫面上的許多細節,包括季節(秋天)、時辰(傍晚)、山間的茅屋、孤獨的騎驢旅人、僕從、魚艇、釣者、搖槳者。藉著騎驢過橋的人物、漁舟上的釣者、和簡樸的茅舍,引申出「攜家便欲上船去,釣魚煮酒揚子江 」的歸隱理想。
薩都剌在書法上的名聲被詩名所掩,陶宗儀 書史會要 》只簡單的記載他「善楷書」,此外在其他的書法著錄中,都不見記載,存世的書蹟也很少見,不過從這件書蹟和十年後的〈嚴陵釣臺圖〉詩塘草書題詩來看,他對於書法不但專精,也有早晚之別。〈江鄉秋晚〉題詩的書風與郭畀大致相近,同樣受到趙孟頫(1254-1320)影響,不過薩都剌用筆偏於藏鋒 ,顯得比較渾厚樸實,不像郭畀講究精微的技巧變化。論者說他的詩有北方民族忠厚率真之氣,〈江鄉秋晚〉和〈嚴陵釣臺〉兩題所見書風也同樣反映了這種特質。(何傳馨)

款識:
燕山薩都剌題之。鈐印一:燕山。

釋文:
沙肥霜下江水枯。空山落日雲模糊。草堂遠近露山曲。蕭蕭行李行人孤。蹇驢度橋歸興急。荷者相呼雞犬寂。村南村北秋天垂。山後山前煙樹立。江風水面吹淺莎。打魚小艇如飛梭。何人蕩槳立船尾。船頭釣者腰半駝。小李將軍不可作。粉墨流傳愁剝落。石門隱者尤好奇。柱杖敲門索新跋。京口綠髮參軍郎。見君此畫心已降。攜家便欲上船去。釣魚煮酒揚子江。江鄉秋晚圖。遵道李黃喦畫之。京口石民瞻藏之。燕山薩都剌題之。

【解說小字典】

李士行:

李士行(1281-1328)元代畫家。字遵道,大都(今北京)人。畫竹名家李衎之子。曾從趙孟頫、鮮于樞等人學詩歌書畫,悉有風致。善畫竹木,畫品高雅,時人以為勝於其父。仁宗朝(1312-1320),受到進臣薦舉,李士行呈《大明宮圖》給皇帝,得授五品官,後遷黃岩知州。

【解說小字典】

攜家便欲上船去,釣魚煮酒揚子江:

攜家便欲上船去,釣魚煮酒揚子江
【解說小字典】

陶宗儀:

陶宗儀(1316-1403),字九成,號南村,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寓居華亭(今上海)。元時試進士不第,築草堂居於泗涇南村,從此棄科舉,謝絕薦舉。課餘墾田躬耕,耕作之暇,與弟子談今論古,隨有所得,即錄樹葉,貯於甕,埋樹下,十年積數十甕,後整理成《輟耕錄》三十卷。入明後多次辭官,晚年則任教官。除《輟耕錄》外,另有《書史會要》、《說郛》、《四書備遺》等書。

【解說小字典】

書史會要:

元末明初陶宗儀撰。此書共九卷,前八卷記載三皇至元代書法家的小傳,第九卷摘錄前人相關技法論著,最後附以補遺。此書搜集材料豐富,文筆簡當。後有明代朱謀垔撰續編。

【解說小字典】

藏鋒:

書家運筆時,將筆鋒藏在點劃中間而不外露的技法,名為「藏鋒」,與「露鋒」相反。漢蔡邕在其《筆勢》中云:「藏鋒,點劃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