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馬可波羅 > 中國的形象 > 金光明最勝王經

元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 大蒙古國定宗貴由二年 西夏文刊本
  • 2冊 存2卷(卷七、卷九)
  • 10.4 x 19.4cm

《金光明最勝王經》是大乘「方等部」中很重要的一部經典,自印度傳入我國後,就廣受國人崇拜信仰,歷代譯本主要有三:一、北涼曇無讖譯的《金光明經》四卷十八品;二、隋寶貴編的《合部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三、唐義淨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三十一品。本經的西夏文本,是西夏僧人白智光於西夏惠宗在位時(1068-1086),依據義淨的漢譯本翻譯的,全書十卷十冊,刻於大蒙古國定宗貴由二年(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時西夏已亡國二十年。藏卷七及卷九,經摺裝,每摺六行,行十六字,前有扉畫四摺像記三摺,後為本文,網頁展出者為卷七,內容包括無染著陀羅尼品第十三、如意寶珠品第十四、大辯才天女品第十五,敘述諸天所說護世、增財、益辯、除災諸陀羅尼,屬全經的流通分。西夏(1038-1227)是党項族所建立的國家,其疆域主要在今甘肅、寧夏省,以興州(銀川市)為國都,1036年,夏景宗趙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仿漢文創西夏文,當時稱為「蕃文」,元昊大力推行使用,尊之為「國字」,當時西夏與宋遼金各王朝及吐蕃、回紇地方政權間的往來,都使用西夏文。在文化上,西夏人也用西夏文從事寫作,也翻譯許多漢文典籍,如論語、孝經等,並從漢藏文佛典中譯出了大量的經典。
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改其國土為「西夏中興行中書省」,党項族被劃入色目 人,稱為唐兀人或河西人,地位僅次於蒙古族而高於漢人和南人,在政經文化上都有傑出的表現,西夏文也繼續在蒙元帝國中使用,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雕造河西字大藏經板(即西夏文大藏經),到成宗大德六年(1302),全藏雕印完畢,共三千六百二十餘卷,並於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共刷印一百九十部,施放寧夏、甘肅等地佛寺。及至元末至正五年(1345),又在大都北邊居庸關過街塔門洞內雕鑿六體文字石刻,以漢、梵、藏、八思巴、回紇、西夏六種文字刻成經題和多種陀羅尼。(胡進杉)

收傳印記:國立中央圖書館保管。

【解說小字典】

色目:

色目代表的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元廷因政治需要而設定的一個族群。凡不屬蒙古及漢族的民族皆被劃為「色目」,因此組成民族的背景十分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