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風格
對於古代已有風格再利用,是中國畫一個很明顯的特色,我們經常在畫上看到畫家清楚地提到自己臨仿某個古代大家。而觀賞者也經常從臨仿古人的觀點論畫。究竟畫家們是如何使用古代大師風格的呢?而觀眾又是怎麼看出來的呢?本單元將以趙孟頫的《鵲華秋色》為例,希望能夠嘗試說明中國畫的這項特色。
周密和趙孟頫:受畫者和畫家
趙孟頫的《鵲華秋色》是為了他的好朋友周密而作的。周密是一個雅好文藝的人,自己有許多收藏,對於古代書畫作品十分熟悉。周密的老家雖然在山東,但是他們已經遷移到南方兩代以上了。
周密(1232-1308),字公瑾,祖籍曆城(今山東濟南),南宋時曾任義烏令,人元不仕,居於杭州、湖州等地。工詩詞,能書畫,富收藏,精鑒賞。
到北方任官的趙孟頫在1292年被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他所管轄的區域就包括了鵲山、華不注山所在的區域,因此趙孟頫有機會見到周密沒有機會拜訪的故鄉景致。
《鵲華秋色》與實景比較
雖然,從題跋內容中可知趙孟頫並不是以寫生的方式,在山東完成這幅《鵲華秋色》的。不過,由他任官的經歷可以推知,趙孟頫對此地景物相當熟悉,因此可能是回到南方後追憶而成。
但是,趙孟頫畫的華不注山有明顯的線條,這是在實景照片中所沒有的,與實景照片比較,這些看起來有點對稱的線條,並不像用來描寫華不注山的山勢起伏,而是隱含著另外的意圖。
《鵲華秋色》與董源風格相似之處舉例
這些看起來有些笨拙的對稱線條之所以出現在畫上,是不是因為趙孟頫缺乏繪畫技巧所致呢?其實這些簡單的形象,是與十世紀五代時期的代表大畫家董源的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董源的風格特徵可包含以下:
1
蚱蜢舟和漁網
由於董源描繪的多為江南水鄉景致,因此畫面中常會出現小船和架起來的漁網。小船的其中一邊常常高翹起來,這便是江南特有的的蚱蜢舟。而沿著岸邊所昇起的漁網,因為網子的部分浸在水中,因此我們只能看到水面上的繫著漁網的幾支竿子。
2
長而柔緩的皴線
這種線條是董源風格的標記,彼此稍稍交疊,堆疊成一片和緩起伏的地面。在這些線條上面,偶而會加上一些苔點表現地面生長的草木樹叢。
3
三角狀和緩的山形
這種簡單的山形對於要炫耀自己繪畫技巧高超的畫家來說,並不是個可以好好發揮的形狀。董源將這些曲度不太大的線條疊合成的簡單畫面,帶給觀者一種和緩平靜的感覺。圖中描繪的平緩景致,與范寬《谿山行旅》那類高聳挺立的山勢相當不一樣。
同樣柔軟的皴線也在描繪遠山和河岸時應用。河岸和遠山的外形,基本上都是由不斷重疊的和緩三角形所組成的。這種簡單的形狀卻是董源作品中經常使用的,幾乎都是半圈半圈地一層層堆疊成造型簡單的山體。如果與冷謙《白岳圖》的不斷扭曲變化的山形設計相比,董源風格的山眞是太簡單了。
《鵲華秋色》與董源作品相似之處,在以上三個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發現。除了類似的蚱蜢舟、漁網的描繪之外,在地平面的表達上,以及簡單山形的描繪也都是值得注意的部分,藉由這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推測:趙孟頫應該是有意識的採用大量董源風格的元素完成《鵲華秋色》。
《鵲華秋色》使用董源風格的原因
奇怪的是,趙孟頫卻選用描繪南方的董源風格,甚至加上了蚱蜢舟這種只會出現在南方的小船,用來描繪周密在北方的家鄉。雖然我們知道趙孟頫為周密描繪家鄉的時候,的確考慮到鵲山和華不注山的外型,但是描繪實景顯然不是他唯一的取向。擁有充沛書畫知識的周密,必定瞭解董源風格在中國畫史中所代表的經典地位,也能欣賞讚嘆董源畫中平淡天真的古意。
趙孟頫深知他的朋友,因此,他將周密的故鄉表現得跟董源的作品一樣,雖然不貼近實景,距離他在北方所能看到的鵲山和華不注山的實際風景很遠,但是卻能表現周密心中的夢幻故鄉,或者說是趙孟頫與周密,對於『故鄉』這個概念所寄託的共同理想。因此以董源的風格作畫,就像使用譬喻法般,歌頌周密的故鄉具有董源畫作中令人感到舒緩平淡的韻致。試想當周密展開好朋友趙孟頫為他作的畫卷的時候一定覺得非常驚喜吧!
面對《鵲華秋色》一圖,除了看到趙孟頫對周密故鄉的描繪,也可以看到董源風格的使用,體現了當時對這種風格的讚賞,與朋友間的相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