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單件作品 > 墨蹟合冊

元 趙孟頫 鮮于樞

墨蹟合冊

墨蹟合冊

  • 冊 紙本 四幅
  • 第一幅 28.3 x 44.6cm
  • 第二幅 28.2 x 42.4cm
  • 第三幅 24.5 x 45.5cm
  • 第四幅 26.9 x 53.6cm

這件合冊中,包含四幅墨蹟。第一幅是趙孟頫(1254-1322)所書,其中有「吾兄伯幾 」一句,前後沒有問候語與署名,可能是寫給鮮于樞(1246-1302)的一紙便箋,告知在大都所見一幅虞世南(558-638)的〈枕臥帖〉。鮮于樞很珍重趙孟頫的手蹟,還鈐上自己的收藏印記。〈枕臥帖〉曾經米芾(1051-1107)鑑賞,著錄於《宣和書譜 》。
周密(1232-1289)《雲煙過眼錄 》〈趙孟頫乙未自燕回出所收書畫古物〉一則中,也錄有這件書蹟,並註明「有建業文房之印、紹興小璽」,與此札所記符合,可知趙孟頫後來得到了這件書蹟。
十三世紀中50年間,蒙元大軍先後滅金與南宋,統合南北,部份宋金內府所藏書畫在紛亂中流散到南北各地。1286年趙孟頫經程鉅夫的推薦,入京任職,到1295年歸吳興,這段期間,在北方有機會觀賞並收集一些曾經北宋與南宋內府收藏的古代書畫,這件虞世南的〈枕臥帖〉便是一例。趙孟頫與鮮于樞結識大約在1284至1286年間,鮮于樞對鑑藏古文物同樣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兩人偶有書翰往來,交換古物的訊息與鑑賞心得。
第二幅是錄自《新唐書》關於唐代書家裴行儉 (619-682)的小傳,上面也有鮮于樞的藏印。趙孟頫為何抄寫這一段,不得而知。《宣和書譜》著錄裴行儉的書蹟,只有〈千字文〉一件,周密《雲煙過眼錄》收錄的〈趙與懃蘭坡所藏書畫目〉也有一件千字文,趙孟頫錄寫此段,或許與這件千字文在當時流傳有些關聯。
這兩幅的書法風格相彷彿,論者推測大約是30餘歲初到北京時的早期書風。宋濂〈跋趙書浮山遠公傳〉說:「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中學鍾繇及羲、獻,晚乃學李北海。」以本院藏宋高宗的〈賜岳飛手敕〉,與這兩幅比較,在結字的形態上,確有相似處,都偏於橫扁,字的重心穩重之中,帶有飄逸委婉的姿態,趙孟頫尤其善於在點畫的轉折上,調合緊勁與圓柔兩種不同的用筆性質,另一個特點是上一字的收筆與下一字的起筆,小心的保持連繫呼應關係,追溯其源,可以看到從王羲之到智永一脈相承的筆法,顯示趙孟頫早年在王羲之傳統上所下的功夫。
第三幅也與古書畫鑑藏有關,談論在京城見到晉唐人書畫,其中有兩件記載在《雲煙過眼錄》的〈趙孟頫乙未自燕回出所收書畫古物〉中。幅末一行小字,說:「伯幾想安騰,便中冀為道意。 」顯然收信的對象不是鮮于樞,而是兩人在杭州的共同友人。這件行草書蹟結字疏秀,起筆收筆間,少提頓轉折或鋒勢的變化,顯得較為質樸,夾註的行楷小字 與院藏約37歲(1290)在大都寫的〈禊帖源流〉卷相似,是難得的早年書蹟。
第四幅是鮮于樞的草書,論唐宋名家的草書,語氣與他曾經收藏的米芾〈草書九帖〉中的〈論書帖 〉相彷彿。米芙〈論書帖〉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辯光尤可憎惡也。」鮮于樞強調懷素因「守法 」而有「古意 」,米芾肯定懷素的「平淡」,言外之意,都反對狂怪顛逸,不遵循古法的狂草。
元代初期懷素書蹟已不多見,現藏遼寧博物館的〈論書帖〉,可能是鮮于樞等所見到的一種。這件草書有1314年張晏及1318年趙孟頫的題跋,從書風看,明顯是步趨二王、智永以來的今草傳統,用筆結字並無〈自敘帖〉一般誇張奔放,趙孟頫在跋中指出它合於古法的特點:「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後人作草皆隨俗繳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鮮于樞與趙孟頫的評論,都可看作元初「復古」書風的典型例子。(何傳馨)

款識:
第一幅:無款印。
第二幅鈐印一:趙氏子昂。
第三幅款:孟頫再拜。
第四幅無款印。前人識:此伯幾真蹟。

釋文:
第一幅:
(綿囗)州張冶中有虞永興枕臥帖。筆意清峭。紹興內府故物。足為希代之寶。吾兄伯幾。不可不知也。首云。枕臥來七八日。末云。世南呈。凡十餘行。頃都下四次借閱。因不肖嗟賞。遂爾寶祕。不爾。亦不甚愛。可惜可惜。(下註:世南字漫。本不知為何人書。苦苦相問。不能固拒。遂道與之。由是遂不復出。)有建業文房之印。紹興小璽。平生僅見此一種虞書耳。
第二幅:
裴行儉工草隸名家。帝嘗以絹素詔寫文選。覽之秘愛其法。賚物良厚。行儉每曰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余與虞世南耳。所譔選譜草字雜體數萬言。又為營陳(陣)。部伍。料勝負。別器能等四十六篇(點去)訣。武后使武承嗣就第取去不復傳。
第三幅:
(前存半字。不可識)陸沉於塵土中。不得致書。懸仰之懷。何可云喻。即日伏惟動靜勝常。昨見教化公。言有銅器見贈。留足下處。望附良便。發與湖州舍下為感。都下絕不見古器物。書畫卻時得見之。多絕品。至有不可名狀者。近見雙(夾註:有晉人謝稚三牛圖。妙入神。非牛非麟。古不可言。)
幅董元著色大青大綠。真神品也。若(夾註:韓幹明皇試馬。張萱日本女騎。皆眞蹟。)以人擬之。是一個無拘管放潑底李思訓也。上際山。下際幅。皆細描浪紋。中作小江船。何可當也。又兩軸屈原漁父。又一軸江鄉漁父。皆董元絕品。(夾註:並雙幅)不得不報耳。(夾註:魯公自書太子少師告。朝回馬病帖。乞米帖。懷素客舍等帖。伯時天神鬼馬。妙。又驢鳴馬驚圖。)因趙彥伯侍郎南去。輒附片紙。近有新收。不惜報示也。正遠唯善護興息。不宣。四月廿四日。孟頫再拜。伯幾想安勝。便中冀為道意。
第四幅:
張長史。懷素。高閑皆名善草書。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閑用筆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壞。不可復理。

收傳印記:
第一幅:虎林隱吏。游心古道。白雪巢圖書印。張坤厚印。水簾洞道士。箕子之裔。眞佑。林阿士衡。宋犖審定。繡山。薛玄卿印。洪崖子章。張氏伯元。二十四喦人李又玄同叟信(半印)。一半印不識。清宮鑑藏諸璽。
第二幅:湖海偉觀。二十四喦人李又玄同叟信(半印重一)。鮮于。虎林隱吏。留伯全印。林阿士衡。白雪巢圖書印。洪崖子章。張氏伯元。宋犖審定。張氏志德。鄭桓之印。李建印信。灌湘。薛玄卿印。真佑。半印一不識。
第三幅:湖海偉觀(重一)。二十四喦人李又玄同叟信(半印重一)。灌湘。水簾洞道士。格齋圖書。林阿士衡。白雪巢圖書印。李建印信。繡山。宋犖審定。張坤厚印。真佑。鄭桓之印。湖海偉觀。洪章。薛玄卿印。張氏伯元。留伯全印。
第四幅:游心古道。詩書世家。二十四喦人李又玄同叟信(重一,半印)。真佑。張坤厚印。水簾洞道士。薛玄卿印。洪章。河東司徒世家。繡山。林阿士衡。白雪巢圖書印。宋犖審定。張氏志德。鄭氏居貞。張氏(半印)。灌湘。張氏伯元。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鑑璽。

【解說小字典】

吾兄伯幾:

吾兄伯幾
【解說小字典】

宣和書譜:

共二十卷,記錄宋徽宗宣和年間內府所藏墨跡。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法,接著篆書、隸書合爲一卷、楷書四卷、行書六卷、草書七卷、分書一卷,另有制誥附於最後。總共收錄了197位書法家,以及1344幅作品。每種書體前附有「敘論」,述其源流、特點,並有作者小傳、遺文佚事、對書法的評論等內容。

【解說小字典】

雲煙過眼錄:

此書作者為周密(1232-1308),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時曾任義烏令,人元不仕,寓居杭州、湖州。工詩詞,能書畫,富收藏,精鑒賞。書成于元初,多為作者親見的書畫收藏,是第一部以私家收藏爲主的著錄書,除南宋皇室「秘閣」的收藏情況外,其他均以私人藏家爲綱,記錄其書畫藏品,有的加以品評,但不作考證。《雲煙過眼錄》對於瞭解元初書畫收藏、流傳情況甚有參考價值。

【解說小字典】

裴行儉:

裴行儉(619-682),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人。他善於用兵,曾擊敗西突厥諸部。擅長書法,工草書、隸書兩種字體,爲著名書法家。自稱不需良紙佳墨亦能寫出好字。有《裴行儉集》、《選譜草字雜體》等書,可惜均已散佚。

【解說小字典】

伯幾想安騰,便中冀為道意。:

伯幾想安騰,便中冀為道意。
【解說小字典】

夾註的行楷小字:

夾註的行楷小字
【解說小字典】

論書帖:

唐代懷素草書法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紙本,高38.5公分,橫40.5公分。書體規矩,無狂怪表現,趙孟頫評稱:「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卷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簽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卷後項元汴題跋稱此帖:「無一筆無來源。」

【解說小字典】

守法:

守法
【解說小字典】

古意:

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