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治園如治國:微宇宙的大清帝國

作為清帝國第二政治中心的避暑山莊,從其建築規制與布局,均可發現與首都北京相近似的格局;而透過模仿帝國各地景點或移植物產方式,藉此突顯山莊在皇家園林多元匯聚的特色。

避暑山莊及周邊各建築群,大致可劃分為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與寺廟區。宮殿區是皇帝理政、舉行慶典與起居休息之處,建築軸線完全依照紫禁城前朝後寢的格局。湖泊區是皇帝休憩娛樂之處,其中一臺一閣,既有山莊自身特色,也有模仿江南名勝而建;同樣一草一木,既有塞北原生產物,也有移植自關內各處的物種。平原區以萬樹園為焦點,場內升起偌大的蒙古包,皇帝在此殷勤接待外藩蒙古王公或來朝的各邦外使,是清帝國一處重要外交場所。至於山莊周邊,分布著康熙、乾隆兩朝為紀念重要慶典特地營建具漢藏風格的寺廟區,通稱為「外八廟」,是清帝國以宗教政策拉攏蒙藏領袖的重要象徵。

避暑山莊從營建到設計,集合帝國統治、文化移借、外交禮儀、軍事以及宗教等方面於一園,猶如大清帝國的一個微型宇宙。本單元以院藏文獻與繪畫,敘說這個小宇宙的格局。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熱河避暑山莊圖
    熱河避暑山莊圖_預覽圖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紙墨繪本
    • 清代
    • 平圖021499

    本圖標註各建築群與景點的名稱來看,其繪製時間應是在乾隆晚期。圖中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圖者採鳥瞰式的視角,將避暑山莊與周邊重要區域描繪下來,包括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與寺廟山巒丘陵區,其中宮苑建築、樓臺景觀、寺廟祠壇、官衙倉舍、水利設施等共計120處,具體呈現盛清時代避暑山莊各建築群的地貌與風格。也象徵著帝國境內以北京宮殿區為核心,放射狀周邊圍繞著江南地區的湖泊,西北地區草原與東北山巒的縮影。

    •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熱河避暑山莊圖
    熱河避暑山莊彩圖_預覽圖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紙彩繪本
    • 平圖021527

    院藏清代彩繪本避暑山莊圖,繪者不詳。從圖中描繪建築與標注地名景點出現的時間推測,應是來自乾隆後期一位宮廷畫師的作品。繪者以鳥瞰式角度,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方位,將山莊全景及周邊寺廟逐一繪製下來。假如對全圖審慎仔細觀賞,即可發現畫師繪製手法相當粗略,筆工也不精美,甚至部分地名景點或建物名稱有出現同音異字的錯誤情況。統計全圖共有七十三處標示建物景點名稱,但標示之處都是在山莊內部,其山莊以外及寺廟山巒地區,都只有圖繪而無標示。雖然本圖繪製稍嫌粗略,但製作時間屬於乾隆晚期,幾近於山莊剛完成擴建所留下的圖繪紀錄,對了解山莊歷史仍具有相當參考價值。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避暑山莊記
    避暑山莊記
    • 收入《御製文三集》卷二十二
    • 清 聖祖撰
    • 清康熙五十三年蔣漣本
    • 故殿012035

    〈避暑山莊記〉是一篇提供我們了解避暑山莊從「熱河行宮」到山莊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獻。全文撰寫於康熙五十年(1711)六月下旬,此年正是康熙皇帝將「熱河行宮」改名為「避暑山莊」的時候。文中康熙皇帝說明之所以選擇熱河作為行宮,一是路近京師,往返不過兩日,綜理萬機,與禁城無異;另方面是熱河地方水土氣候具怡情養性功效;最後指出熱河的地理景物,可使帝王在靜觀感物後洞察民生稼穡、為政以民的情懷。

麗正門圖
  • 麗正門圖
麗正門圖_預覽圖
  • 麗正門圖實景
麗正門圖實景_預覽圖
  • 收入《欽定熱河志》卷三十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60

避暑山莊正門「麗正門」,是進入宮殿區正殿的第一道門,城樓式的建築增加了門面氣勢。此門興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城門正上方鐫刻著乾隆皇帝御題漢文「麗正門」三字,另分別自右而左又標示滿、藏、回、蒙等文字。「麗正」,漢文取自《易經》「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而滿文(genggiyen tob duka)意為:「明亮(澄澈)的城門」,意思更見單純簡樸。城門五種文體,反映出清帝國統治下多元民族語言文化的特色。

寺廟山巒區:信仰與政治

環繞山莊周邊,自北至東南,沿獅子溝至武烈河東岸丘陵山巒區,漢藏式的寺廟林立,其中以北京理藩院統一管理的古北口外八座寺廟,俗稱的「外八廟」最為著名,是清帝國為紀念重要大事特地興建的寺廟。清帝國透過宗教信仰,藉以鞏固並加強與信奉藏傳佛教蒙藏民族的關係,從而達到北疆國防長治久安的一種政治策略。

    • 溥仁寺
    溥仁寺_預覽圖

    溥仁寺

    • 收入《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志012638

    溥仁寺位於山莊武烈河東岸,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蒙古王公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歲萬壽捐款興建。寺廟是外八廟中最早興建,也是清代在熱河興建的第一座喇嘛廟,由理藩院管理。溥仁,有「寓施仁政於遠荒」之意,自康熙皇帝平定厄魯特蒙古後,北疆安寧,與漠北、漠南及喀爾喀蒙古建立起長期和平關係。寺廟的興建,反映康熙皇帝期待與北方蒙古民族和平共存,中外一家、仁政普施的願望。

    • 普寧寺
    普寧寺_預覽圖

    普寧寺

    • 收入《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79

    普寧寺是乾隆皇帝為紀念平定準噶爾蒙古與回部,於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宴請厄魯特蒙古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輝特、和碩特)王公時下旨興建。寺廟建築式樣是一座結合漢藏式宗教寺廟。前部漢式佛寺,以「大雄寶殿」為代表,後部藏式寺廟,則以「大乘之閣」為主體,因閣內供奉主尊千手千眼觀音普薩,通高二十二公尺,因此又有「大佛寺」之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