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漢 大吉買山地記 墨拓本
原石在今浙江省跳山,又稱跳山摩崖,曾經《越中金石記》、《兩浙金石志》著錄。
本幅隸書,間架端整,東漢建初元年(76)刻。上方寫「大吉」,下方寫「昆弟六人,共買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塚地。直三萬錢。」字大約二十五公分,為目前傳世所見最大的買地券刻石文字。
漢 魯王墓石人題字 墨拓本
本幅為篆書,結體寬綽方正,東漢年間刻。右寫「府門之卒」,左書「漢故樂安太守麃君亭長」,字徑約二十公分,分別刻在二石人腹部下方。左下方「乾隆甲寅阮元移置」隸書小字,原在石人背後。
石人經阮元(1764-1849)移置曲阜孔廟,現今在漢魏碑刻陳列館。《兩漢金石記》、《山左金石志》皆有著錄。
明 文徵明 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文徵明(1470-1559),長洲人,名壁。詩文書畫並佳,與沈周(1427-1509)、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82-1559)並稱「明四大家」。
〈常清靜經〉為道教重要經典教義之一,全文三百九十一字,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勸戒勿因貪求而獲煩惱,沉淪苦海,最終迷失真道。本幅用筆勁健爽利,間架明整開闊,可見文氏小楷風格逐漸確立成形,時年四十二。
清 英和 臨趙孟頫蘭亭跋
索綽絡.英和(1771-1840),初名石桐,字樹琴,滿洲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
本幅節臨《快雪堂法帖》〈元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及臨本〉其中三札,章法雖經移行換位,且有脫字,然其用筆圓潤遒勁,結體規模與原帖十分相近,應是對臨之作,從中得以窺探書家入古出新的方法與態度。
展件清單
朝代 | 作者 | 品名 | 形式 | 本幅尺寸 (公分) |
---|---|---|---|---|
漢 | 大吉買山地記墨拓本 | 軸 | 134.7x125 | |
漢 | 魯王墓石人題字墨拓本 | 軸 | 79.5x96 | |
漢 | 瓦當墨拓本 | 冊頁 | 20.8x21.5 | |
唐 | 歐陽詢 | 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冊 | 21.8x10.2 |
宋 | 黃庭堅 | 書李白詩 | 卷 | 37.8x404.2 |
宋 | 張即之 | 書李衎墓志銘 | 卷 | 28.5x604.5 |
明 | 文徵明 | 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 冊 | 24.6x15.2 |
明 | 董其昌 | 仿古三種 | 冊 | 25.3x14.7 |
清 | 黃易 | 隸書五言聯 | 軸 | 94.7x24.7 |
清 | 英和 | 臨趙孟頫蘭亭跋 | 冊 | 16.3x19.3 |
清 | 何紹基 | 行書七言聯 | 軸 | 155.4x38 |
清 | 趙之謙 | 楷書 | 卷 | 20.7x261.8 |
民國 | 吳昌碩 | 行書七言絕句 | 鏡片 | 86.9x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