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臺灣地圖

  展覽最後,將視野拉回到我們生活的台灣。本次展出的複製文物:清雍正《臺灣附澎湖群島圖》之中,透過清代執政者製作的臺灣地圖,我們能看到過去的官方觀點與現在我們對台灣認知的差異。在人類能乘坐交通工具到空中、擁有照相技術之前,人們認知地理的方式僅能以人類身高的視角、簡易的量測工具,仰賴想像與感覺來繪製。由於量測技術的限制,決定蒐集什麼樣的資訊,就是很重要的決策。在古地圖中,地圖上的資訊多半會以統治者所需的訊息為優先。相對於現代的鳥瞰視角,這幅《臺灣附澎湖群島圖》視角從中國大陸望向臺灣,是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而製作的資料。雖然比起今天的地圖絕對稱不上精確,但因為其手繪的風格與主觀的呈現方法,古地圖更具有一種為觀者專門定製、量身打造的特色。為觀者繪製自然景觀、軍事設施與常民生活景象。本展覽為呈現古今臺灣地圖的對比,特製作臺灣立體模型。依古圖上的位置,我們可以試著找找熟悉地點古時的樣貌,探尋古地圖與自身的關係。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 清 作者不詳 雍正元年至五年
    • 紙本彩繪 長卷
    • 縱63公分,橫772公分

      本圖是傳統手繪山水地圖,長卷,上東下西,左北右南,分繪台灣及澎湖群島。臺灣圖右起於沙馬磯頭,左止於花屽嶼,凡山脈、河流、湖泊、港灣、島嶼等自然景觀以及原住民部聚居部落「社」、漢人聚居地「莊、厝、街」等、縣城、衙署、軍事措施等皆一一標明;澎湖群島圖四周標記東、北、西、南,右下角注記「東至臺灣,西至廈門,南至外洋,北至內地。」中下注「澎湖溝」,視圖方位隨南半、北半諸島變換:北半部自南向北視,(西與頭例外,文字大部分自東向西視。)南半部自北向南視,注出四十四島嶼、港灣、城鎮、衙署、軍事設施等。

  • 自由中國號模型

    自由中國號模型

    • 模型製作:洪全瑞 先生
    • 長 250公分,寬 50公分,高210 公分
    • 原寸比例 1:10

      「自由中國號」來自福建沿海,與「同安梭船」一樣,型式上屬於中式古帆船之福船船型,具備極佳遠洋航行性能。

      1955年6月11日,在美國舉行了第125屆橫渡大西洋國際帆船大賽。周傳鈞、种玉麟、陳家琳、徐家政、胡露奇、及美國駐華副領事麥克文(Calvin Mehlert)等六個年輕人找到了一艘19世紀末福州馬尾船廠製的仿古中式帆船,想要搭這艘船赴美參賽。當時的臺灣省長嚴家淦為它命名「自由中國號」。1955年4月4日「自由中國號」由基隆出發,期間經歷了颱風與停泊整修,終於在歷經了114天的艱苦航行之後抵達美國舊金山,雖然錯過了比賽卻成功地達成了中華民國史上第一艘橫渡太平洋之無動力帆船的壯舉。

結語

  「繪製世界」特展所訴說的故事,是人類組建知識的過程,又有藝術紀錄世界的意義,凸顯博物館典藏內容的多樣及其作為全人類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歷史進程中,人類用想像力和不斷進步的技術等資源創造輝煌的文明成就,累積了無數的藝術傑作、探索了宇宙的博大精深、發展便利人類生活的科學與科技。自古老文明開始累積的知識、藝術,至今依然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

  「繪製世界」特展,希望能讓觀眾有所感動,允許自己發揮想像力看待所見的事物,也許小小的創意可以無限萌芽延伸,人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改變人類生活的科學家或是為世界留下美麗記憶的藝術創作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