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正館103陳列室,2019/08/10-2020/02/16
:::

斯土斯民—臺灣文獻與原住民史料

院藏清代典籍檔案、志書圖冊、契約文書亦蘊含內容豐富的臺灣與原住民文獻,係研究近三百年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第一手史料。舉例而言,清代各級官員進呈御覽的奏摺及內府修繕的方志文集即詳細記載了臺灣的風土民情、物產衣食、官治文教、宗教信仰與戰爭動亂情形。輿圖畫冊亦不乏本地自然風土的生動描繪,而民間契據文書更如實反映大陸移民在臺灣進行的土地墾拓及漢原互動景況。本院爰特闢專區,佈陳相關藏品菁華,期盼觀眾能以開闊的胸懷覽照古今,諦思臺灣獨特的歷史文化。

福爾摩沙島圖

  1. 施特克萊因 繪製 一七一五年

  2. 飯塚一捐贈
福爾摩沙島圖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奏報臺灣番民慶賀萬壽事

  1. 巡視臺灣禮科給事中圖爾泰、巡視臺灣署理學政兵科掌印給事中林天木
  2. 雍正十二年十月初二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深根臺灣,院內典藏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之奏摺、文集頗豐,其內容遍及清代臺灣各地風土民情、漢原互動、文教信仰、衝突競爭、山林物產、環境變遷等情事,是瞭解近三百年臺灣史地履踪的重要第一手文獻,彌足珍貴。

奏報臺灣番民慶賀萬壽事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1. 清乾隆朝
  2. 紙本冊頁彩繪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臺灣知府蔣元樞所進呈的紙本彩繪,現存圖三十九幅、圖說四十幅(內一幅題稱「記」,餘均稱「圖說」)。蔣元樞(1739—1781),字仲升,江蘇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四月至四十三年五月期間任臺灣知府,並曾兼護理分巡臺灣道。任內大力推動各項公共建設,包含修茸城池、興築廟宇、增置武備、籌建衙署、備置禮器……等等,治績斐然,《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正為政績之見證,而乾隆年間臺灣政經社會之樣貌亦隨之躍然紙上。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平定臺灣圖

  1. 清乾隆朝
  2. 銅版畫

銅版畫源自歐洲,最早由匠師使用雕刻刀直接於金屬器物上鏤刻圖案,後逐漸發展出凹版藝術的銅版畫。清代康雍乾三朝皆曾用兵西北,並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終獲底定,為表彰此一功業,乾隆皇帝下令來華傳教士繪製西征回疆戰圖,後分批送至法國製作銅版畫,至乾隆三十八(1773)告竣,即清廷製作的第一套銅版畫—《平定回疆圖》,爾後則轉由中國宮廷匠師繼續製作各式銅板戰圖。林爽文事件結束後,為彰戰功,乾隆皇帝再著令宮廷畫師繆炳泰、姚文瀚、謝遂……等七人繪製彩圖,並製作一系列銅板圖,共計十二幅。畫中揉合中國傳統畫及西洋繪畫技巧,以全景式構圖訴說主題戰況,並搭配有木版刷印乾隆皇帝御題詩,圖文呼應。本次選展其中六幅,以呈現這場事件的部分風貌。

平定臺灣圖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皇清職貢圖

  1. 清 傅恒等奉敕撰
  2. 清嘉慶十年武英殿刊本

原住民擁有獨特的語言、技藝、服飾,以及社會組織、價值信仰,部分內涵且傳續至今,是臺灣社會多元樣貌中最質樸、最醇厚的指標文化。有清一代所繪製的各式臺灣原住民圖像,雖然摻雜部分傳說或想像的成分而未盡寫實,仍可反映其日常服飾、容貌、器具的形象輪廓與特色。在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的奏摺、文集中,更蘊藏許多有關原住民活動的珍貴記錄,頗足反映官方對於臺灣原住民的認識歷程與接觸體驗。

皇清職貢圖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詹德沐立轉典盡租備出無利磧底銀字

  1. 咸豐十年二月
  2. 臺中東勢詹家捐贈

民間古契字(老字據)係傳統漢人社會通行的文書,以作為身分、財產,以及土地建物等產權移轉的憑證。在閩粵漢人移墾臺灣之際,亦將藉由契約文書作為憑證的產權移轉方式攜來,並成為見證原住民與漢人關係的重要史料。

詹德沐立轉典盡租備出無利磧底銀字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